正文 團結鄉裏情誼深(1 / 2)

團結鄉裏情誼深

精彩人生

作者:梁正 小美

嚴依明先生是香港福建僑民互助會理事長,是福建籍港人中一名傑出代表,他從坎坷的歲月而來、跨過人生的溝渠,對過往的風波一笑置之。如今,他苦盡甘來,反哺社會,幫助到港同鄉,且加強中港合作。今日,他的同鄉在香港已達一百七十萬之多,約佔香港人口十三分之一,他們發揮著團結友愛的文化特征,為愛國愛港愛鄉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嚴依明先生,福州倉山區海外聯誼會副會長兼副秘書長、福州倉山區歸國華僑聯合會副主席、福州市海外聯誼會理事、香港福州十邑同鄉會副理事長、香港福建僑民互助會理事長、香港連江縣同鄉會名譽會長、香港福建沙縣聯誼會名譽會長、曾任福州市倉山區政協委員(第三屆—第八屆)。】

入會服務同鄉

1952年,嚴依明先生參加工作,供職於福建省政府部門。當地與台灣金門島隔海相望,以鼓浪嶼、南普陀寺聞名、且是東南沿海重要關口。可以想象,作為這裏的一名政府工作人員,美好的未來將是多麽令人期待。

1974年,三十八歲的嚴依明先生,因為種種原因選擇了移民香港,他帶著兩個十幾歲的孩子離開家鄉,留下小兒子在廈門發展。人生新章由此展開,同時,一個遊子對故鄉不捨的情誼,也一直伴隨著他。

初到香港,生活問題接踵而至,嚴依明先生顧不上離開家鄉的傷感,開始克服語言等一係列阻礙,找到工作、盡快地融入香港的社會。當時香港接受英國治理,有不少外國達貴活躍於上流社會。他們在香港居住,也把本國的文化傳統隨身帶來。私人家庭管家,便是其中之一。

嚴依明先生的工作,便是在香港富裕的外國人家庭中擔任管家,與可以替僱主投資的中國傳統管家不同,外國管家需要做的是定下三餐菜譜、計算家庭開支這類將家庭打理得井井有條的工作,需要清晰謹慎、知禮耐心的工作態度。雖年近不惑,但嚴依明先生能一邊學習一邊勝任工作、直至2003年退休,當屬不易。

可是這一份工作同時讓他看到人性悲哀的一麵:“以前有的外國人看不起中國人,可能在某個晚上十一點把傭人從床上叫醒、遣其工作,十二點就解僱這個人。”僱主這般無情的行為,讓僱員失去的不僅是工作,還有住宿的地方,若時逢深夜,被趕出來的人甚至無處落腳、流落街頭。看著同胞的遭遇,其中更有不少跟自己一樣是來自福建的勞工,嚴依明先生雖覺得憤怒卻無能為力,畢竟當時香港法治並不健全。於是他開始想方設法,用另一種途徑幫助他人。

既然都是“身在異鄉為異客”,那麽大家應該團結互助,支持需要幫助者度過難關。想法一出,福建僑民互助會的想法順勢而生。一群團結的福建同鄉召集大家進行籌備,過程中摻雜若幹拜訪工作,終於成立了福建僑民互助會,為移民香港的福建老鄉提供更好的幫助。

嚴依明先生入會時已是第四代會員,可見大家為幫助同鄉的積極。他和群裏同仁,購置物資、為上門求助的人提供食宿。而該會亦作為一個聯繫鄉裏的平台,傳遞信息,為暫居會裏的人尋找新的工作和住所,還為其中身染疾病的患者尋醫求藥。在會裏,一種由同鄉相互聯繫的情愫慢慢擴散出一片愛的海洋。

參與眾多同鄉會

香港的法治,終於在時間的洗禮中日益完善,港英政府的結束,換來了特區政府的成立,以前僱員隨時被僱主辭去、生活毫無保障的厄運在香港幾乎銷聲匿跡。因此,香港福建僑民互助會過去的曆史使命也圓滿劃上句號。不過在今天,該會為一眾定居香港的福建老鄉提供娛樂場所、發揮了新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