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曉曼
她們是親姐妹,卻分列命運的兩極:姐姐3歲就癱瘓在床,需要父母不離左右地伺候才能生存,妹妹卻是頂著光環的北大在讀博士。姐妹倆的人生迥異,她們之間卻存在著一條命定的邏輯:姐姐的厄運是妹妹存在的理由,妹妹今天的奮發隻為出席姐姐未知的明天。而她們的父親,則是命運的操盤手。風起雲湧的命運荊途,是父親用他的心血、智慧與堅強,讓兩個女兒的生命,在各自的領地,逆襲飄紅……
與生俱來的“使命”
“範琴,你應該感謝姐姐,如果不是姐姐遭了這麼大的難,根本不可能生下你。”一直以來,範萬秋在小女兒範琴的麵前,從來不回避她出生的“背景”。
範萬秋生於1949年,家住重慶市合陽城街道葡萄街,下崗前是國有企業合陽絲綢廠的職工,1981年有了可愛的女兒範開群。妻子沒有工作,就在家專門帶女兒,平時開點兒荒種點兒菜,日子過得倒也愜意。
然而命運之手翻雲覆雨。1983年7月,平時活蹦亂跳、愛說愛笑、已兩歲多的開群突然不能說話,身子變得像麵條一樣無力,不能直立,目光呆滯。範萬秋想到幾天前女兒發的那場持續了3天的高燒。除此,女兒的手臂上在高燒期間還出現了細密的疹子。這兩點當時都沒有引起範萬秋和妻子足夠的重視。他們認為發燒是感冒,手臂上的疹子則應該是“出麻子”,都不是什麼要緊的病。他們把開群送到一家小診所輸了幾天液,開群很快就痊愈了。哪想到,出院後女兒就變成了這樣。忠厚的範萬秋沒有把心思放在追究醫生的責任上,而是帶著女兒到處求醫。
一晃兩年過去了,範萬秋求醫的腳步遍及重慶各大醫院,隨後又去了成都華西醫院等多家醫院,花光了家裏所有的積蓄,依然無法改變一個事實:孩子大腦神經不可逆轉性重度損傷,成了智力低下、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終身隻能在床上度過的重殘者。這些年求醫下來唯一的收獲便是醫院出具的一張證明,證實範開群是一個重殘患兒,允許範萬秋夫妻再生一個孩子。一開始,範萬秋不同意再生孩子,覺得這樣對開群不公平,但妻子的話提醒了他:“我們能照顧開群一輩子嗎?萬一我們走在她前麵,誰來照顧她?”
範萬秋覺得妻子說得有道理,於是默許了“再生一個”。1986年7月29日,範琴出生。因為有前車之鑒,範萬秋和妻子在撫養小女兒範琴時投入了更多的精力。
範琴的成長很順利,轉眼她就8歲了,是個天真活潑、聰明過人的姑娘,一上小學就拿了全年級第三名。
然而1996年4月,小女兒才10歲,範萬秋就下崗了,家裏頓時失去唯一的生活來源。範萬秋在單位是負責絲綢紡織方麵的技術工種,下崗後根本找不到相應的工作,不得已,他隻得去一家生產建築材料的工廠當了門衛,每月工資隻有150元。此時範開群已經16歲,因為大小便失禁,每次大小便都需要把她抱到廁所裏完成,妻子的身體不好,很難抱得動,更多的時候隻能由範萬秋下班後來做這些事……
大山一般的重擔,一下子全壓在了範萬秋肩上。懂事的範琴不忍看見爸爸每天拖著疲憊的身子回家,她試圖為爸爸分擔。一天,範琴回家,爸爸還沒回來,媽媽也不在家,她剛打開書本準備做作業,就聞見姐姐房間裏飄出一股臭味。她走過去,看見姐姐把褲子弄髒了,便想給她換下來。她用盡吃奶的力氣翻動著姐姐的身子,不想,姐妹倆一起摔倒在地,姐姐沉重的身子壓得她流下了眼淚。就在這時,範萬秋回來了。聽見小女兒的呼救聲,他奔過去,趕緊把大女兒抱上床,把小女兒拉起來。他一邊給大女兒換衣服,一邊大聲數落範琴:“誰讓你照料姐姐了?你管好自己的學習就行了!”這是爸爸第一次發這麼大的火。範琴不明白自己好心幫爸爸照料姐姐,為什麼反而會惹他生氣?她流下了委屈的眼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