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科學嗬護你的心髒(1)(1 / 3)

一、心理養護

健康的心理狀態有哪些表現

健康不僅僅是沒有疾病,還應是身體上、精神上能夠適應社會變革的全麵完好狀態。有健康的身體不一定就有健康的心理,而有了心理上的健康就肯定有益於身體健康。健康與疾病不單是一個生物學過程,而且還有其深刻的社會、心理內容。臨床上許多疾病尤其是心血管疾病,不是細菌、病毒和各種理化因素所致,而是源於有害的心理、社會因素。因此,要求那些渴望健康的人,必須在重視身體健康的同時,還要重視心理健康。健康的心理狀態主要有以下表現:

(1)樂於工作,樂於勞動:工作和勞動可體現人生價值,並能使人從中獲得滿足感。勞動可促進人體各器官和心理能力的發展。通過工作和勞動,使人擺脫過分關注自己而產生的“自我中心”,如把正常現象看做反常等自尋煩惱的病態心理。通過工作和勞動消除不必要的憂慮狀態,使生活更加豐富和充實。

(2)情緒穩定:情緒穩定與心情愉快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標誌。情緒穩定表明一個人的中樞神經係統處於相對平衡狀態。有學者認為,快樂表示人的心理健康如同體溫表示身體健康一樣準確。一個人心理上快樂,可使其整個身心都處於積極向上的狀態,對一切充滿希望。如果一個人常常愁眉苦臉,灰心絕望,則是心理上不健康的表現。人生難免有不幸遭遇,但心理健康的人能很快從不幸遭遇中恢複平靜,重新適應,不至於經常處於悲觀的心境中。

(3)人際關係和諧:樂於與他人交往,常以喜悅、信賴、尊敬的態度待人,並且在日常生活中,其積極態度多於敵視、懷疑、憎惡等消極的態度。一個人生活在社會上,與其他人之間往往構成各種關係,如同事關係、鄰裏關係、夫妻關係、上下級關係等,心理健康的人則能很好地適應這些關係。

(4)反應適度:人的反應過於敏感或過於遲鈍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現。當一個人突然聽到一個聲音,稍有震驚這是正常的反應;若因此而大喊大叫,少見多怪,這便是反應過度。如果遇到一點困難和挫折,情緒就一落千丈,無法容忍,憎恨別人,則是心理不健康的先兆。有的人對一切事物都麻木不仁、無動於衷,這也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現。

(5)積極麵對現實:能與現實環境保持良好的接觸,從容應對現實生活中的各種問題,不退縮、不逃避,善於尋找切實有效的方法謀求解決。

怎樣才能保持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既然對我們的身體、家庭、事業都至關重要,那怎樣才能保持心理健康呢?

(1)不計較非原則性問題:對許多非原則性問題,能躲就躲,或暫時回避一下,事後再做冷靜處理,這樣能使人從暫時的雜亂中擺脫出來。雖然這種做法是消極的,但可幫助其避開生活中的易怒刺激,對心髒養護有益。

(2)遇事想得開:善於自我安慰,做錯了事要安慰自己“誰都有可能犯錯誤”,切勿陷入自責之中。例如,遇到兒子對待自己不好時,就想“全當沒有這個兒子”。也就是說,在日常生活中,要經常以“知足常樂”的格言來平衡自己的心理。

(3)學會遷怒:當遇到憤怒情緒發生時,學會用遷怒的方法減輕自己的怒氣,以減輕心理壓力。不要固執己見,要善於傾聽、尊重別人的觀點,在事情處理過程中做合理的讓步。即使自己正確,也要做到“有理讓三分”,不要以與人爭吵的辦法來解決問題,待自己悄悄把事情辦好,再讓對方在實踐過程中有一個認識和悔過的機會,這樣也可以使自己更受到別人的尊重。

(4)聽音樂和閱讀:一些道德和文化修養較高的人,在遇到不良情緒刺激時,借助一些娛樂活動來控製不良情緒的發生和減低情緒反應,如聽音樂、閱讀等。輕鬆的音樂有助於緩解壓力;讀書看報不僅有助於緩解壓力,還能使人增長知識,增添樂趣。

(5)學會傾訴:把自己煩惱的事情向親友或同事中能談得來的人講出來,讓他們幫助想辦法解決問題,並可以得到他們的安慰和精神上的支持。也可以在夜深人靜時,讓自己的心徹底靜下來,不加掩飾,不加回避,講一些隻給自己聽的話,進行自我傾訴。實踐證明,傾訴是一種很好的宣泄方法。

控製情緒對心髒養護有何意義

情緒是人類在進化過程中所產生的,是大腦對外界刺激的一種適應性反應。它包括積極情緒和消極情緒兩種。積極情緒表現為快樂、喜悅、舒暢等,這些好的情緒可使人精神振奮,消除疲勞,增強抗病能力;而消極情緒則表現為憂慮、悲傷、煩惱等,若長此下去,可使神經功能失調,內分泌紊亂,進而產生一係列疾病,心髒病就是其中的一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