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對屢發心源性暈厥的病態竇房結綜合征及高度房室傳導阻滯的患者,可安裝人工心髒起搏器,最好選用心房起搏(AAI)或頻率應答式起搏器,在此基礎上應用抗心律失常藥物,控製其他快速性心律失常。
不同類型心房顫動的藥物治療對策是什麼
(1)陣發性心房顫動(持續小於2~7日,常於24小時內自行轉為竇性心律)發作期間,既可用減慢心室率的藥物(洋地黃、β受體阻滯劑和鈣離子拮抗劑),也可選用複律藥物(Ⅰa、Ⅰb和Ⅲ類藥物)。對發作頻繁者,在其發作的間歇期,應使用作用於心房的複律藥物,而不選用減慢心室率的藥物。對於無明顯基礎器質性心髒病的孤立性心房顫動或輕度受累,如高血壓病患者的心房顫動,無緩慢性心律失常時,可選用普羅帕酮450~600毫克,1次頓服,其作用出現時間稍晚於靜脈用藥,但療效與靜脈用藥相似。如無效,則選用索他洛爾,後選胺碘酮。冠心病和心肌梗死後心房顫動,不用Ⅰa類藥物。如患者年輕,心功能好,可選用索他洛爾;年齡大,心功能差,則選用胺碘酮;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合並的心房顫動最安全的藥物為胺碘酮,不宜用索他洛爾或Ⅰc類藥物。
(2)持續性心房顫動,如複律成功,為減少複發,選藥原則同陣發性心房顫動。
(3)永久性心房顫動是不能恢複竇性心律的一類心房顫動,治療上應選用減慢心室率的藥物和抗凝藥物。
常用於心房顫動轉複的藥物有哪些
(1)奎尼丁:是用來預防和治療陣發性心房顫動的傳統藥,被廣泛用於心房顫動轉複竇性心律後預防心房顫動的複發。奎尼丁轉複成功率為60%。尖端扭轉性室性心動過速可能是奎尼丁引起暈厥的原因,這種潛在的致命性心律失常,甚至在很低的奎尼丁血清濃度或單劑量後發生。近年來研究證實,奎尼丁維持竇性心律增加了患者的病死率,因此近年來用奎尼丁複律逐漸減少。
(2)氟卡尼(氟卡胺)和普羅帕酮:這兩種藥物對轉複新近的心房顫動為竇性心律非常有效,也能夠有效地維持竇性心律。普羅帕酮600毫克,頓服或氟卡尼(氟卡胺)300毫克的成功率3小時內50%,8小時內70%~80%,兩種藥物服用後在2~3小時起效。兩種藥物的耐藥性較好。普羅帕酮似乎嚴重不良反應較少,比奎尼丁更易耐受。
患者在心力衰竭、心室射血分數降低或高度傳導阻滯情況下,不用普羅帕酮等抗心律失常藥物。
(3)胺碘酮:胺碘酮具有強有力的抗心律失常作用。當其他藥物不能維持心房顫動轉複後的竇性心律時,胺碘酮能起效。它也能有效地預防直流電轉複後的心房顫動的複發。在非隨機試驗中,胺碘酮有效治療傳統藥物不能治療的心房顫動患者,隨訪15~27個月,胺碘酮成功地維持了53%~79%患者的竇性心律。靜脈應用胺碘酮也可轉複新近發生的心房顫動,有效率25%~83%。胺碘酮還可用於對普羅帕酮等藥物有禁忌的心房顫動和急性心肌梗死或左心室功能不全患者的心房顫動。
胺碘酮的不良反應,包括甲狀腺毒性,肝髒毒性為10%~12%,致心律失常事件總發生率2%,尖端扭轉型室速總發生率為07%。
心房顫動短期快速心室率如何用藥物控製
短期迅速控製心室率,是指突然心房顫動的心室增快,旨在數分鍾或數小時內,通過減慢心室率來穩定病情。最重要的一步是短期內控製心室率在100次/分鍾以下。主要目標是保持血流動力學穩定,減輕患者症狀,以便贏得時間進一步選擇最佳治療方案。西地蘭、β受體阻滯劑和鈣拮抗劑是最常用藥物。控製心室率的藥物選擇,主要依據患者的一般情況,是否合並心力衰竭,有無心肌梗死、心絞痛及預激綜合征等情況及結合藥物的藥理作用特點來決定。快速心室率的控製通常以地高辛、西地蘭為基礎用藥,特別是伴有心力衰竭的快速心房顫動,首選西地蘭。常用方法為02~04毫克,靜脈注射,必要時2~6小時可重複使用;鈣拮抗劑地爾硫卓和維拉帕米,也是心房顫動時用以控製心室率的藥物;而二氫吡啶類鈣拮抗劑無控製心室率的作用。地爾硫卓常采用“15法則”,即2分鍾靜脈注射15毫克,必要時15分鍾後重複1次,繼之以15毫克/小時維持,調整輸液速度,使心室率得到滿意控製。維拉帕米的用法是每10分鍾靜脈注射5~10毫克,必要時30~60分鍾後重複1次。但應特別注意這兩種鈣拮抗劑均有一定的負性肌力作用,可能導致低血壓,特別是維拉帕米更應注意。一般伴有明顯心力衰竭時不應使用維拉帕米。對於有心肌梗死或心絞痛的患者,選用β受體阻滯劑,但禁用於哮喘患者。普萘洛爾用法是1毫克5分鍾內靜脈注射,必要時每5分鍾可重複,最大劑量可達5毫克,維持量每4小時1~3毫克;或美托洛爾5毫克,5分鍾內靜脈注射,必要時每5分鍾可重複,最大劑量10~15毫克。一旦心室率得到控製,心室灌注時間延長,心肌氧供就會大大改善,但長期應用應注意負性肌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