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質對血脂和動脈粥樣硬化有何影響
蛋白質與脂質代謝和動脈粥樣硬化的關係,尚未完全闡明。近年來,大量的報道指出,食用植物蛋白多的地區,冠心病的發病率顯著低於食用動物蛋白多的地區。動物及人的試驗還表明,用大豆蛋白完全代替動物蛋白可使血膽固醇含量顯著降低。臨床上用大豆蛋白治療高膽固醇血症患者(包括家族性Ⅱ型)收到良好效果。據認為這與其中的氨基酸組成有關。
維生素對血脂和動脈粥樣硬化有何影響
維生素與脂代謝和動脈粥樣硬化有一定的關係,其中較受重視的是維生素C。已知它在維持血管壁的完整及脂質代謝中起重要作用。長期服用維生素C對大鼠、家兔和豚鼠的實驗性動脈粥樣硬化有預防作用。對肝髒和腎髒的脂肪浸潤也有一定的保護作用。臨床中大劑量維生素C對部分高膽固醇血症有一定治療效果。其次是維生素B6,據稱它與構成動脈壁的組織遞質(酸性黏多糖)的代謝以及脂代謝中重要的酶類(脂蛋白脂酶)的活力有關。生物體在維生素B6存在的情況下,能將亞油酸轉變為多不飽和脂肪酸,如花生四烯酸,後者為前列腺素合成的重要前體。當猴子的飼料中缺乏維生素B6時,可誘發動脈粥樣硬化。維生素B6廣存於許多植物,尤其是穀物的外皮之中,正常飲食的人一般並不缺乏。除維生素B6外,B族的其他成員,如維生素B12、泛酸、硫辛酸等也受到重視,且用作降血脂和防治冠心病藥物的輔助成分。近年來,有關維生素E的抗氧化、抗衰老和抗凝血等作用已引起人們的重視,但對它是否有降血脂和提高高密度脂蛋白的作用則仍有懷疑,維生素E常與不飽和脂肪酸一起存在於自然界,尤其是油料作物的種子之中,起著天然的抗氧化作用。
食物纖維對血脂和動脈粥樣硬化有何影響
食物纖維,一般指食物中不能被消化酶所消化的糖類或其類似物,包括纖維素、木質素、半纖維素、戊糖、樹膠和果膠等。它雖無營養價值,但能給人以飽腹感和幫助排便。近年來認為食物中適量纖維素對預防多種疾病,如動脈粥樣硬化、結腸癌和糖尿病等均有好處。非洲人食物中富含纖維素多,上述疾病明顯減少,而歐美人食物中纖維少,上述疾病則較為普遍。
新近的研究指出,不同類型的纖維,對脂代謝的影響不盡相同。動物實驗表明,纖維素的作用很小,而果膠則可引起大鼠肝髒膽固醇含量降低,臨床觀察也顯示其具有很好的降膽固醇作用。此外,紫花苜蓿已在多種動物身上證明其有顯著的降膽固醇作用。
食物纖維在防治動脈粥樣硬化和冠心病方麵的有益作用,可能與其相對減少食物熱能攝入,縮短食物通過腸道時間、增加膽酸的排泄等有關。
特殊營養成分對血脂和動脈粥樣硬化有何影響
隨著科學的發展,發現越來越多的食物與脂代謝和動脈粥樣硬化有一定的聯係。
(1)香菇、木耳:自古以來被我國勞動人民視為素食佳品的香菇、木耳,經現代科學證明具有顯著降低大鼠膽固醇的作用。新近已從中提煉出單體,其中TV部分對多種動物及人體均有降膽固醇和三酰甘油作用,且比目前臨床上有效的降脂藥物——安妥明作用強10倍。一些報道還提到木耳具有抗凝血作用,因而對防治動脈粥樣硬化是有好處的。
(2)洋蔥、大蒜:將洋蔥、大蒜與安妥明用兔子作比較研究,發現三者均可使血膽固醇和血纖維蛋白原減少,凝血時間延長,血纖維,蛋白溶解酶活力增高,主動脈脂類沉著減少。其作用是大蒜優於洋蔥,洋蔥優於安妥明。新近已從這兩種植物的精油中提煉出一種含烷基的二硫化物,動物及人的試驗均證明其有一定的降脂作用。
(3)海生植物:海帶及某些海藻(如褐藻)除含碘、鎂等有益的微量元素外,還含有昆布氨酸、褐藻澱粉和昆布多糖等,某些動物實驗已證明其中有些成分有明顯降血脂和抗凝血作用,並將在臨床用作降脂和預防動脈粥樣硬化的藥物。
(4)乙醇(酒精)、茶葉、咖啡、牛奶:酒精對脂代謝的影響比較複雜,一方麵,它可使血中遊離脂肪酸含量增高,因而引起肝髒合成更多的內源性三酰甘油。在西方國家,由於酒精攝入過多而引起脂肪肝和高三酰甘油血症者相當普遍。Ⅳ型和Ⅴ型高脂蛋白血症患者對酒精的攝入特別敏感。另一方麵,近年來的研究又表明,中度飲酒可使高密度脂蛋白含量顯著增高,提示在冠心病預防方麵可能有好處。但也有人提出相反意見,目前仍在爭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