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經絡的科學保健(6)(1 / 2)

祖國醫學雖無“胃下垂”病名的記載,但認為此病是由於中氣不足、氣虛下陷造成的。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胃主受納,以降為順;脾主運化,以升為和。兩者一納一運,一升一降,互相配合,在心肺的作用下,將水穀精微輸布於全身,以維持機體的正常功能活動。由於稟賦不足、機體素弱、七情內傷、飲食勞倦等,均可導致脾胃運化失常,升降失調,脾氣不升,反而下陷,從而導致胃下垂和其他髒器下垂。

因此,治療此病的最好方法就是補中氣,在人體經絡係統中,足三裏、脾腧、胃腧是補中氣的特效之穴。我們知道,足三裏是胃經上的要穴,脾腧則是補脾的要穴,胃腧雖屬足太陽膀胱經,卻是胃的背腧穴,具有和胃健脾、理中降逆的功效。所以,治療胃下垂從這3個穴位上找出路是最好不過了。

具體操作方法:每天要堅持按揉足三裏至少兩次,每次不低於3分鍾,兩側都要進行,力量由輕到重,一定要按到有酸、脹、疼的感覺才行。兩側脾腧、胃腧則用拔罐的方法,每天晚飯後半小時給脾腧和胃腧同時拔罐,每次不少於10分鍾。這樣三穴齊攻,堅持3個月,胃下垂就能有根本性的好轉。

胃下垂還可以采用藥物治療的方法,補中益氣九是針對病因治療的,所以吃這個藥是不會錯的。

內髒下垂還要在生活中各個方麵注意調養。首先,飲食一定要清淡,少吃生冷油膩的東西;注意休息,工作或者活動時間不要太長,本來脾氣就虛弱了,一定要給它休養恢複的機會和時間;如果是產婦,一定要注意多休息,不要勞累。

如何用穴位療法治療腦溢血

腦溢血是腦的動脈破裂,腦內的某一處發生出血的現象。這是一種威脅生命的病,死亡率很高。腦溢血常見於中老年人,主要是由高血壓引起的。另外,飲酒過多,不注意健康及動脈硬化的人也會引起腦溢血。

在患者的指甲上,如果有紅色甚至黑色的斑點出現,就意味著體內血行出現了障礙,這即是腦溢血前兆。當出現這種情況的時候可采用穴位治療法,刺激患者的商陽穴,此穴位於食指指甲靠拇指側下方(靠第一關節處)約2毫米處,是大腸經的井穴。

另外,小指上的少衝穴和無名指上的關衝穴,也是非常重要的穴位。點壓刺激手法的力度以能忍受為準,若斑點消失,則表示危險期已過。經常刺激這些穴位,能在較大程度上防止腦溢血的發生。

而能夠幫助腦溢血患者迅速複原的穴位主要是眼點、頸根、肩井、湧泉等。一麵緩緩地吐氣,輕輕地按壓這些穴位,眼點反複做5次,頸根、肩井、湧泉各做10次。若能每日借穴道實行治療,則腦溢血的複原會很快。

腦溢血患者恢複期的飲食應予以清淡、低脂、適量蛋白質、高維生素、高纖維食物,少食多餐,不可食用動物內髒、動物油類,每日食鹽量不超過6克,多吃蔬菜、水果。尤其應多吃茄子,因為茄子中富含生物類黃酮和鉀,生物類黃酮對微血管有保護作用,能增加微血管韌性和彈性;鉀則幫助平衡血壓,防治高血壓,缺鉀則易引起腦血管破裂。

預防血管硬化,敲肝經是最好的方法

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體的血管不斷地在發生退行性改變,不加以改變,就有發展為血管硬化的趨勢,因此,血管硬化不是病,而是人體慢慢變老的一種表現。血管發生退行性改變可導致血管脆性增強,致使血管破裂。如若血管腔隙狹窄,產生供血障礙,將有可能形成腦溢血、腦梗塞、冠心病、高血壓等疾病。因此,保護血管彈性應引起人們足夠的重視。

一般情況下,老年人血管硬化的發生率比較高,到一定程度血管就會破裂,很容易腦出血,也就是中風。現在,血管硬化趨向年輕化,很多人40多歲就中風了,生活苦不堪言。中醫認為,血管老化是因為飲食內傷、勞累傷身、情緒不佳使身體內產生各種廢物堆積在血管,同時如果人體血液總量不夠,肝髒就會不清洗或清洗不夠,血液就變得越來越髒,腐蝕血管,使血管變得又硬又脆,從而埋下健康的隱患。

因此,從經絡醫學的角度來講,隻要對自身的經絡進行精心的調養,老化的血管是可以恢複彈性的。敲肝經就是預防血管硬化的最好方法。因為肝主筋,血管是筋脈的一種,所以肝經軟化血管的作用毋庸置疑。

具體操作方法:握拳沿著腿內側線敲,每天敲肝經15分鍾,特別是那些生活習慣不好的人,更要堅持,力度以感覺酸疼舒適為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