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常出汗不一定是疾病。出汗是司空見慣的一種正常生理現象,適當出汗具有維持人體體溫相對恒定、排除體內毒素、清潔汗孔、潤澤皮膚等多種生理作用。一般來說,小兒較之於成人更容易出汗。俗話說“小孩子屁股三把火”,也就是說小兒為純陽之體(新陳代謝快,汗腺比較發達),身體多熱,元氣不足,加之腠理疏薄、衛外不固(小兒各器官發育不成熟,大腦發育不完全,植物神經調節功能紊亂),因此小兒常出汗。但出汗有生理、病理之別。如嬰幼兒睡後頭部微有汗出,或因天氣炎熱,或衣著過厚,或運動後,或喂奶過急、過熱,或情緒激動如大哭、大鬧等引起的汗出屬於正常現象。古人稱之為“清陽發越之象”,不屬病態。但在小兒安靜狀態下,全身或身體某些部位汗出較多,或大汗淋漓則屬於病態,是小兒時期常見的病症,多見於嬰幼兒和學齡前期兒童,尤其是體質虛弱的小兒。也有一些疾病,如佝僂病、結核病、心肌炎、風濕熱等均可能引起小兒出汗異常,應引起重視。
中醫認為汗出是陽氣蒸騰津液外出所致,即“陽加於陰謂之汗”。如果人體髒腑氣血失去平衡,營衛之氣失去協調,可導致津液外泄,表現出全身或局部非正常出汗。中醫將汗證分為自汗、盜汗、絕汗、黃汗、紅汗等。我們通常所說的孩子出虛汗,主要是指自汗和盜汗。自汗是指不分寤寐,經常無故汗出,動輒益甚者。也就是說,凡是不因為運動或勞動,不因為氣候炎熱等因素而全身性汗出過多,不同於平常的出汗時,稱作為自汗。自汗的孩子不管在白天還是夜裏,頭上、身上時時有汗,活動後更明顯,越出汗孩子越虛弱。家裏老人往往怕孩子感冒總是給孩子穿的多,致使孩子身上總有汗,出汗後一受點風就愛感冒、流鼻涕。盜汗又叫寢汗,是睡中出汗,醒時汗止。也就是說,睡著後出汗,醒後即停止。盜汗的小兒家長經常會發現在晚上睡覺時,孩子的脖子、前胸後背都是汗,喜歡踢被子。小兒自汗多因氣虛、表虛,盜汗多因陰虛。在臨床上,由於小兒形氣未充,腠理不密,精氣不足,故常常氣陰兩虛,自汗、盜汗並見。汗證患兒常伴見有頭暈、麵色蒼白、沒胃口、睡不好、智力發育受製約等,影響孩子正常的生長發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