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稱嬰兒濕疹為奶癬。認為其發病與嬰兒體質有關,多由喂養不當,內生濕毒,外受風邪引起。治療常采用清熱、利濕、健脾等方法。臨床見皮膚潮紅,紅色丘疹及水皰,水皰破後流出黏液,幹後結痂,眼周發紅,舌質紅,舌苔薄黃膩等症,中醫認為屬於濕熱內盛證,治當清熱利濕,祛風止癢,常用消風散加減。常用中藥有荊芥、防風、牛蒡子、蟬衣、苦參、知母、黃柏、蒼術、甘草等。
若臨床見皮膚幹燥,粗糙瘙癢,搔後白屑較多,大便幹結,常伴日渴咽幹,夜寐不安,苔薄少津等症,屬於中醫血燥風勝證者,治當養血滋陰,祛風潤燥。常用四物湯、三妙丸加減。常用中藥有當歸、生地、熟地、白芍、僵蠶、蟬衣、製首烏、黃柏、蒼術、烏梢蛇粉、牛膝、玄參、甘草等。
中藥煎湯局部洗浴的方法治療嬰兒濕疹,可收到較好的效果。
常用的處方如:①以銀花、連翹、野菊花、蒲公英、苦參、晚蠶砂、白鮮皮、車前子為基本方。流黃水者加熟大黃、六一散;脫屑者加土茯苓。每日1劑,視病變範圍煎成藥液200—500毫升溫洗,1日2次。一般2至3日即可見效。若糜爛、水皰、滲出較多者也可用馬齒莧60克加水2000~3000毫升,煮沸15~20分鍾,冷卻後濕敷。
或用黃柏、馬齒莧、生地榆,任選其中一味或二味,各30克加水2000毫升,水煎15—20分鍾,待微溫時?用紗布疊五六層(小毛巾亦可)蘸藥水,稍擰幹,敷於患處,隔20~30分鍾再蘸水換敷,一日敷3—4次,直至不流水為止;②用金銀花10克、野菊花10克、蛇床子10克、生甘草6克,煎水。幹性濕疹可洗患處,每日2~3次;濕性濕疹外洗後再塗黃柏軟膏(黃柏粉3克、煆石膏粉9克、枯礬4.5克、青黛3克,加菜油適量調和),每日3—4次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