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3章 孩子為什麼會長膿包瘡,該怎麼辦?(1 / 1)

膿皰瘡,俗稱“黃水瘡”,是由化膿性球菌感染引起的皮膚病,主要致病菌為金黃色葡萄球菌、鏈球菌等,正常寶寶的皮膚具有生理屏障功能,能抵擋病原微生物侵入,但當寶寶免疫功能下降,尤其是體液免疫功能降低,或者大量致病細菌在皮膚表麵繁殖,皮膚破損、營養不良時,細菌就趁虛而入,引起膿皰瘡。主要表現為皮膚出現紅斑,繼而中央形成丘皰疹,皰液渾濁,破潰後皰液流出可引起其他部位類似皮疹,以顏麵、口周、鼻周常見。

膿皰瘡的治療主要是保持皮膚清潔,恰當運用抗生素。清潔劑可予3%硼酸,應注意大麵積硼酸外用,吸收過量可發生急性中毒,因其排泄緩慢,反複應用可產生蓄積,導致慢性中毒。還可用1:8000高錳酸鉀清潔皮膚。外用抗生素可予百多邦軟膏,紅黴素軟膏等。

皮損廣泛伴有全身感染中毒症狀者應予抗生素口服、肌注或靜滴治療。常選用青黴素或頭孢一代抗生素,如頭孢拉定、頭孢氨苄口服,靜滴藥物常選用頭孢硫眯、苯唑西林等。頭孢硫眯對對革蘭陽性球菌的作用尤強,對化膿性鏈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均有較強的抗菌活性。小兒50~100毫克/千克·天,分2—4次給藥,可肌注或靜脈滴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