蕁麻疹是以皮膚風團為主要皮疹形式的皮膚病變。其特點是發生快,消退快,但易反複。蕁麻疹可發生於身體任何部位,大小不等,可融合成片,風團為白色或紅色。急性蕁麻疹可以伴有腹痛、惡心,嚴重的可因喉頭水腫導致呼吸困難。
蕁麻疹的病因較複雜,能明確病因的應積極針對病因治療,但很多病兒常無法尋找出病因,無論急性還是慢性蕁麻疹,一般都與皮膚局部的組胺釋放有關,所以在治療時,常選用抗組胺藥物。第一代抗組胺藥有:馬來酸氯苯那敏(氯苯那敏)、異丙嗪(非那根)
等。氯苯那敏屬於組織胺H。受體拮抗劑,能對抗組胺所致的毛細血管擴張,降低毛細血管的通透性,抗組胺作用較持久,但具有明顯的中樞抑製作用,嗜睡明顯,嬰幼兒選用可達到抗過敏、止癢及鎮靜作用。用法:0.35毫克/千克·天,分2次服用。第二代抗組胺藥物:氯雷他定(開瑞坦)、鹽酸西替利嗪(仙特敏)等,不易通過血腦屏障,故中樞抑製作用較輕,適用於學齡兒。開瑞坦用法:12歲以上,10毫克/次;2—12歲,體重>30千克:每天一次,每次10毫克;體重≤30千克的患兒,每天一次,每次5毫克;1~2歲,每天一次,每次2.5毫克。局部可予爐甘石洗劑塗擦。病情十分嚴重的患兒,必要時可按醫囑使用皮質激素,應短程使用,密切觀察激素的副作用。感染導致的蕁麻疹,應抗感染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