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曹悲劇(三)(1 / 2)

這領兵作戰最重要的一個問題就是指揮權的問題,按照現在董守業與徐榮之間的情況,這總指揮的權利自然是毫無疑問的要交給董守業的。理由有以下幾點:一,身份問題,董守業是董卓的兒子,董卓是徐榮的主公,那董守業自然是徐榮的少主;二,人馬,董守業有一萬多人馬,徐榮現在加上傷員才八千人;三,官職,現在董守業官拜偏將軍,而現在徐榮隻是個中郎將;四,戰績、戰鬥經驗,董白指揮過河東的西涼軍四萬兵馬擊敗過十萬白波軍,參加過虎牢關大戰,手底下將領徐晃、華雄二人武藝高強、名揚天下。當然單從這一點來說是非常牽強的,徐榮的戰績應該是更加輝煌,但是記載的並不多,所以勉強算是吧!

當然徐榮也有相當強的優勢,首先,領兵作戰近二十年,大小戰役無數,經驗豐富。其次,兩次獨立擊敗曹操,在戰場上多次與曹操交手,了解曹操的戰法,指揮能力以及指揮風格。最後,徐榮是董卓指定的滎陽戰場的負責人,當然有權利節製滎陽戰場上的己方軍隊。而且董守業在來時,董卓並沒有授予他節製諸軍的權利。

這徐榮也是毫無怨言地準備將自己的指揮權交出去,畢竟做臣子怎麼能跟主上爭軍隊的指揮權呢,還想不想在西涼軍待了,以後還能不能和主上一起愉快的玩耍了。結果令徐榮意想不到的是,自家公子竟然將總指揮權交給自己,而且表示董守業自己也完全聽從自己指揮。徐晃見自己三弟的做法也是有點不高興,畢竟身份的差別在那兒,卻是又能隱約猜到自家三弟的用意想法,而且從之前與徐榮一起並肩作戰的經驗來說,徐榮在指揮作戰方麵確實是太強了,確實也是最適合做總指揮的人,當下也不出聲反對,卻也不願意就此默不作聲,正要開口說話,卻是有人搶先了。

原來是這邊的華雄可就不幹了,出班大聲說道:“公子,您身份尊貴,用兵如神,理當指揮全軍。若是徐榮將軍指揮全軍,豈不是主從不分。”這還沒怎麼地呢,馬屁就開始拍上了。

董白見狀說道:“我等領兵作戰,所為何事?不過擊敗關東鼠輩而已,徐榮將軍擅長領兵指揮作戰,兩敗曹操,戰績斐然,有目共睹。這曹孟德智謀深遠,是個強敵,徐榮將軍兩次敗之,對其了解頗深,是最合適的人選。”

徐晃此時也出聲說道:“三弟,全軍指揮之權,非同小可,三弟還是應該再考慮一下才是。”

董守業此時卻是已經下定決心,準備力排眾議,於是有出聲說道:“大哥,我意已決,不必再勸,徐榮將軍是最好的指揮人選。從現在開始,自我以下所有人都歸徐榮將軍調遣,若有違背,以軍法論處。徐榮將軍,這是我的佩劍,誰要是不聽你的命令,持此劍斬之,不必報知與我。”

說罷解下隨身所帶佩劍,遞給徐榮。這下子徐榮被徹底感動了。公子這是多麼的信任自己啊,基本上是把自己的小命都交在我徐榮的手裏了,這種信任、這種知遇之恩叫我徐榮以後該如何報答啊?我徐榮發誓自此對公子忠心不二、肝腦塗地、舍生忘死若違此誓,天誅地滅!

其實董白卻沒有想到自己的舉動對徐榮來說是多麼的震撼、多麼的感動而且在心裏能主動立誓效忠自己,其實董白想的很簡單,專業的事情交給專業人士去做,自己現在領軍作戰的水平肯定比不上徐榮,自己那點水平,跟白波軍這種低端軍隊作戰還可以,要是遇到曹操這種用兵大家,那肯定是不夠看的。

這種在董守業眼裏看來非常平常的事情,在這個時代卻是不平常,細心的看一下曹操的戰績,絕對發現不了他會將指揮權交給別人。從人的基本心理來講,一般人都會更加相信自己,對別人反而會不放心。

既然決議已成,便成定局,多說無益,徐榮立刻安排手下抓緊時間飽餐戰飯,不必紮下營寨,即刻休息。一個時辰之後,全軍整軍完畢,繼續向前追擊,看樣子是準備和曹操這個打不死的小強死磕到底了。

卻說那曹操自從在此被徐榮擊敗後,怕徐榮追擊,於是領著幾百人的殘兵,隻揀小路走,不敢走大路怕被徐榮追上,因此左拐右拐,繞路繞的亂起八糟的,耽誤了好久的時間才趕到張邈的大營,說起自己的遭遇和衛茲的戰死,曹操與張邈都是眼淚直流傷心不已,幸虧曹操敗退的時候讓曹仁曹洪二人將衛茲的屍體搶出。

曹操與張邈商議準備將衛茲的屍身帶回衛茲的老家陳留安葬。一眾事物安排妥當之後天已經都黑了,於是決定先在大營休息一晚,明日一早便率軍撤回陳留。於是安排好崗哨遊騎,才放心休息。

這邊徐榮於與董白率著大軍也是快速前進,此時無論是曹操張邈軍,還是西涼軍的部隊都還在滎陽地界。這徐榮之前做過滎陽太守,對滎陽周邊內部的地形都很熟悉,又將流星探馬以三十裏為半徑放出,又找到以前留在滎陽的一些細作。打探聽到曹操與張邈所在的具體位置,於是,也不停息,趁夜行軍,準備夜襲張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