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步騎分開(1 / 2)

此次,董守業率領大軍出發,快速前進,大軍一路往塚領山而走。

到達塚領山之後,將步兵、騎兵分開。

步兵在長安城以東的塚領山東南側的雒水源頭附近登船,之前在完成西遷長安之時,也曾讓一部分人,從洛陽登船,從雒水逆流而上到達長安,所以在雒水的源頭附近存放了不少的船隻備用。

董守業此次率軍支援洛陽,正好用得上。

要說起來,走水路比走陸路要快,正常船隻每小時走個二十裏是沒有任何問題的,現在是冬季,刮得是西北風,從雒水源頭登船正好是順流而下,省時省力,船隻的速度估計能達到每小時三十裏的樣子。

而且相對於走陸路來講,陸路需要士兵步行,必然是有所疲憊,損耗士兵的體力,而坐船則 沒有了這方麵的擔憂,還可以為這些士兵保存充沛的體力,不會讓原來的援軍變成一隻疲憊之師。從長安到洛陽約莫八百裏左右的路程,走水路會沿著河流的曲折繞一點彎子,總路程便以一千二百裏來計算,船隻每小時行駛二十五裏路,一天行駛八個小時,最多也就是六天就可以到達洛陽了,若是日夜兼程,拚了命的趕,那時間可以縮減到三四天的樣子。

一路走洛南、盧氏、宜陽等地獲得部分補給,然後便可到達洛陽,到達洛陽之時恐怕隨軍攜帶的糧草補給也基本上不會有什麼損失。

騎兵方麵,在到達塚領山之後,便與步卒分開,一路疾行,然後走上雒、經商縣,出武關,然後在弘農與南陽交界的地方秘密行軍,翻越伏牛山,然後一路向東,到達新城或者梁縣附近潛伏起來。

部隊出發,輕裝簡從,隻帶五日幹糧。

騎兵正常每日的行軍速度應該在一百二十裏到三百裏之間,當然也有很多人說騎兵的行軍速度可以達到四五十公裏每小時,也就是通常所說的“日行一千,夜行八百”,這裏個人覺得那是單人單騎的行軍速度,或者是在驛站等配合下完成的應該算是個案,不能算作騎兵的規模部隊的行軍速度,這裏不做贅言討論,感興趣的可以問一下度娘。

曹操的麾下大將夏侯淵就是急行軍中的高手,號稱三日五百,六日一千,不過翻了很多資料,也沒有找到夏侯淵這個神行到底是步兵還是騎兵,不過按照曹操當時的情況,應該是步兵居多,以此而推知,騎兵的行軍速度肯定要比步兵高,所以騎兵的行軍速度定義為每日一百二十裏到三百裏之間,不過要是行軍速度超過每日三百裏,那即使是到了戰場,估計也都累得跟死狗似的,沒什麼戰鬥力了。

董守業領著這西涼騎兵每日行軍二百裏,每小時也就是二十五裏到三十裏之間的樣子。在沒有馬鐙的時代,限製騎兵速度的是騎手的身體,長時間的騎行人的身體很難支撐,馬的耐力也是一方麵的因素,但沒有騎手的疲勞對行軍速度的限製大。所以,騎行一段時間,騎手肯定需要休息,馬匹也可以跟著休息,騎手與坐騎都可以恢複體力。

董守業帶著部隊如此行軍,基本上離夏侯淵那樣的急行軍也不遠了,不過這半年來的訓練成果也是顯著的,部隊中的大部分人員經過每日行軍二百裏之後,仍舊能有戰鬥力,不過不是巔峰狀態,估計能有巔峰狀態戰鬥力五成的樣子,總體來說,董守業對這段時間的訓練成果還是比較滿意的,總算沒有枉費董守業的一番心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