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的世家大族都是一些牆頭草,喜歡政治投機,見風使舵、見利忘義。不是他們不夠忠誠,而是忠誠不能帶給他們更多的利益。
在這些世家大族眼中,家族利益高於國家利益,家族宗法高於朝廷律令。
見利忘義,是有些人之所以生存的唯一法門。雖然會被很多人所不齒,不為主流價值觀所接受,但的確是一種非常有效的生存之道。
所以麴義在許攸三寸不爛之舌的勸說下把故主韓馥出賣了,帶著兵馬投靠了新東家袁紹。這家夥不禁背叛了舊主,甚至還帶著舊主撥給他的兵馬去攻打舊主,而且還非常不可思議地成功了。
韓馥在冀州的治所魏郡鄴縣聽到麴義反水的消息之後,氣的是暴跳如雷,直罵麴義忘恩負義。可是罵來罵去也是無濟於事,最終還是需要靜下心來,想個可行之策。韓馥走的還是“攘外必先安內”的路線,派遣大將張郃帶著人馬去剿滅麴義。
這一去跟肉包子打狗沒有什麼區別,這張郃就是麴義帶出來的兵,一般的徒弟哪敢對師父下手啊!更何況“教會徒弟,餓死師父”,誰知道麴義有沒有對張郃留一手呢?於是張郃毫無懸念地拜了,灰頭土臉地回來了。
韓馥一看,沒辦法了,自己最看重的後起之秀,年輕將領張郃都不是麴義的對手,其他人就更加不可能是麴義的對手了。
其實現在冀州的情況可以說的上是人心浮動,很多人不確定韓馥是否能夠穩定局麵,都希望能有像袁紹那樣名滿天下的人來幫助冀州穩定局麵,所以很多人都是按兵不動,一直都在抱著觀望的態度,看看冀州這朵名花,到底是花落誰家。
現在冀州的局麵可以說是亂的一團糟,內有冀州大將麴義的叛亂,外有公孫瓚提領大軍隨時要進攻冀州,又有南匈奴、張楊等被袁紹收歸麾下,想要趁火打劫,與袁紹來個裏應外合。最後,天下人望之首的袁紹又對冀州虎視眈眈。
韓馥淩亂了,不知道該怎麼好?麾下的謀士將領都不發一言,或是害怕惹禍上身,或是早就想著賣主求榮了。韓馥此時忍不住會想到:“若是潘鳳在此,我韓文節何至於落到這步田地。”可也終歸隻能是想想罷了,人死不能複生,每當韓馥想到自己的愛將潘鳳冤死於華雄的刀下,就會對道貌岸然的袁紹產生一種強烈的恨意。
就在韓馥百般糾結,卻又毫無辦法的時候,袁紹的外甥高幹率領著陣容強大的說客團來了,這說客團中有一個最厲害的叫荀諶。
這個荀諶幾乎是憑其一己之力,口綻蓮花,運起三寸不爛之舌愣是把韓馥說動了。這個荀諶也許在一般人的眼中,並不出名,可的確是一個大牛人。
這麼說吧,荀諶就是一代良輔荀彧荀文若的四哥,荀彧在沒有投靠曹操之前,投靠的是袁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