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虧有河內太守王匡屯兵在河陽津,做出渡河的樣子,讓董守業時刻擔心洛陽北麵的局勢,急於趕到洛陽,穩定洛陽北麵的局勢。
於是在剿殺孫堅敗軍方麵,有所鬆懈,沒有派出太多的兵馬,也沒有在此事上耽擱太多的時間,就匆匆帶領著人馬北上,從而給孫堅喘了一口氣。
得此契機,孫堅在梁縣縣城內也收攏了一萬三千多人。於是孫堅帶著這些人馬在梁縣縣城之內積極訓練,恢複士氣,圖謀東山再起。
此時,西涼軍方麵的大將胡軫屯兵陽城,董守業當初留他在陽城,一方麵是胡軫的任命是出自與董守業的父親董卓,董守業作為兒子不太方便更改父親的軍令。利益方麵是董守業也抽調不出合適的人選來頂替胡軫駐守陽城。
所以,胡軫便一直留在原地。原本董守業臨走之前,囑咐胡軫,希望他能負責對孫堅殘兵的剿殺工作,再一個就是確保陽城不失。當時的董守業雖然有著密令可以節製諸軍,但是董守業一直沒有選擇使用,而且賈詡在知道董守業有秘密令牌的時候,也建議董守業輕易不要使用,即便是要使用,也盡量是在緊要關頭。
所以董守業並沒有向胡軫下強製命令,反而是以一種友好磋商的態度。當然胡軫能幹到董卓麾下一線將領的位置,負責方麵事務,獨擋一麵,這樣的人也不會是傻子,所以也是一直對董守業這個主公之子恭恭敬敬,任憑調遣。由於雙方之間的相互尊重,使得事情處理起來就簡單多了,而且通過這段時間的相處,董守業也是比較認可胡軫的能力。
但是,由於相處的時間比較短,董守業隻能是對胡軫有個大概的了解,所以對其性格的了解也隻是停留在表麵上。胡軫此人性格比較急躁,董守業並沒有發現。其實這也怨不得董守業,胡軫性格再怎麼急,遇上董守業也得恭恭敬敬的,也不敢對董守業急。而且徐榮這樣的人是不可能在董守業麵前挑撥是非,說胡軫的壞話的。於是,胡軫這個致命的性格特點,董守業並沒有發現。
胡軫在董守業率領大軍離去之後,便在自己的陽城休整一下部隊。
可以說此戰胡軫出力是比較多的,沒有什麼保留。此戰,胡軫帶領步騎五千出戰,其中步卒二千人,騎兵三千人。
大戰之後騎兵損失了一千多,幾乎就是損失了一半的騎兵,步兵方麵也損失了一千多人,總體來說,說的上是傷亡過半了。其實胡軫這人如果選擇對董守業有所保留的話,其騎兵的損失會大大降低。
但是他沒有,在左翼騎兵與對方的長矛陣相持的時候,典韋帶來董守業的命令給胡軫、李蒙二人讓他們選擇騎兵撞陣這種自殺式的打法,連人帶馬一千多斤的大塊頭撞上去,就跟坦克碾壓步兵沒有什麼區別,而胡軫作為當時的左翼騎兵主將完全可以選擇讓李蒙麾下的人馬帶著敢死隊往前衝,但是他沒有這麼做,而是在死士的選擇上都是使用自己麾下的人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