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回到長安(2 / 2)

沙場經驗是可以傳授的,董守業好像學得也不錯。老師選的好,也是成功的法門。

相對於此,孫堅就比較悲劇了,學藝沒學到什麼精髓。

東漢末年初,有基層作戰經驗的將領不少,有中層作戰經驗的也很多,可是有大兵團作戰經驗的就非常少了。屈指可數,皇甫嵩、盧植、朱儁、董卓、張溫(二把刀,主要依靠董卓)張角(勉勉強強的野路子)幾人而已。孫堅算的上是師承朱儁,可是沒學到什麼真本事,或者說朱儁也沒什麼真本事,而師承乃父董卓的董守業明顯在學習方麵勝過孫堅,這也是梁東大會戰孫堅失利的原因之一。

李儒作為力挺董守業出戰的人,如果拋開二人的親情關係來將,那應該是對董守業有舉薦之恩,根據時代的潛規則,董守業也該自稱是李儒的門生。

李儒看待董守業的感情是複雜的,有大姐夫與小舅子的感情,也有長輩看待子侄的感情,也有臣子看待主公的感情。他為西涼軍的未來擔憂,也從董守業的身上看到一些希望。

兩個大老爺們兒在長安城外相互注視了一會,千言萬語盡在不言中,可能是感覺有些奇怪了,終於回過神來。

董守業朝著李儒行了一禮,開口說道:“大姐夫,我回來了!”說話時,有些激動,顯得有些哆嗦。

李儒笑了笑,說道:“平安回來就好,嶽父還在相府等著你呢?”

李儒對董守業一方麵是給予厚望,另一方麵也是略顯愧疚的。在他看來,董守業原本可以不用到戰場上拚命,即便是接棒西涼軍,也不一定非得要上戰場,在朝堂上依舊可以做的很好,為人主者,運籌帷幄而決勝千裏之外,這才是最為正常的做法。可是為了西涼軍的未來,為了這一番事業能夠延續,李儒必須讓董守業上戰場,出身西涼的他明白,隻有在戰場上存活下來的戰士才能真正地掌握西涼軍,真正的戰事才能鎮得住那一班西涼軍的交兵悍將們。這件在朝廷上可以做的好的事,在戰場上才能做的更好,將來才能更有效地掌控朝堂。

在這亂世之中,最有話語權的是手中的刀劍,而不是朝堂上一時的得失。即便是白身一個,隻要手中的刀劍夠鋒利,在朝堂上也能說話算數。

這個道理李儒也是想了好久才想明白的,所以李儒想要董守業掌握住最為鋒利的刀劍。

天幸的是李儒賭對了,董守業與其父親董卓一樣,是一個天生的戰士,是一個天生的統帥。這一點董卓用了三十多年的時間來證明,而其子董守業用了不到兩年的時間就證明了。

董守業的勝利是自己的天賦過人,而不得不提的是其父親的支持,父輩積蓄力量的沉澱作為鋪就,換來了董守業的一朝爆發。

董守業無疑是幸運的,董卓是天下聞名的殺人魔王,可這並不妨礙他成為一個好父親,最起碼在董守業看來目前的董卓是個好父親;李儒是天下聞名的“毒士”,可是他一切都為董守業的利益著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