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敗就是戰敗,沒有那麼多的理由。
胡軫在董守業帳下聽調的那段時間,一直表現的很好,對董守業恭恭敬敬的,讓董守業對其有一定的好感,想要替他向父親董卓那兒求求情。
在董守業的印象裏,胡軫有點大大咧咧的,脾氣爽直,倒也不錯,雖然能力比不上徐晃、張遼、李傕等人,也算是個不錯的人才,用的好了,未必不能綻放出光芒。而且胡軫在西涼軍屬於第一梯隊的核心將領,一方麵是其資曆較老,另一方麵也是其本人有幾把硬刷子的。
至於楊定,董守業暫時還沒有接觸過,對其也沒什麼感覺,隻是提到胡軫時順帶提一下。之所以知道這個人的名字,還是因為胡軫曾經對董守業提到過。
董守業曾經問過胡軫,當日一戰失利的原因。在董守業的記憶中曆史上的這一戰應該是胡軫與呂布不合,呂布使了點陰招,才導致胡軫兵敗的。而現在由於董守業的存在曆史發生了些許的偏差,在董守業的人為幹預下,胡軫並沒有和呂布差生交集,所以呂布作梗導致胡軫兵敗的情況,便不可能出現。但是胡軫依舊是敗了,曆史具有不可思議的慣性。
因此,董守業對胡軫兵敗的原因特別好奇,對此胡軫的回答是由於孫堅的突襲,和己方隊伍出現奸細,陣型混亂,才被孫堅有機可趁。
兩人交談分析了許久,也沒找到什麼具體的原因,有些頗為惱火。
董守業和胡軫都不知道的是,失敗的根本原因是,戰友的背叛。當初胡軫揚言要殺青綬來整頓軍紀,當時軍中的青綬隻有兩個人,便是胡軫與楊定。有道是:言者無心,聽者有意。
胡軫的一句話,到是讓楊定放在心上了,以為胡軫是要針對自己。
因此,楊定便使了些花招,結果導致胡軫兵敗。
但是心直口快的胡軫依舊是非常信任楊定,並沒有懷疑自己的戰友。兵敗之後,楊定經函穀關逃回長安,胡軫卻去與董守業會和。
李儒聽到董守業聞起胡軫和楊定的事兒便答道:“此事太師曾經與我商議過,那胡軫也是個幹才,這麼多年追隨太師也是忠心耿耿,若是就這麼殺了倒是有些可惜了。因此太師將其降職為一個普通校尉,負責戍守京師。至於楊定,此人在戰中表現的還可以,既無功勞,也無過失,便不賞不罰,依舊是留在長安城停用。”
董守業聽到李儒這話,心裏有底了,隻要人不殺就好,以後總有機會可以讓他立點兒功勞,將來還可以在自己帳下聽用。
兩人又閑聊了一會兒,李儒對董守業還有點不放心,又叮囑道:“守業,太師大人的壽宴是最為緊要的大事,你務必要放在心上。百善孝為先,太師是你父親,身為人子,當盡孝道,以孝為本。”
董守業知道李儒這是為自己好,當然不會弗了對方的好意,口中連連稱是,表示自己一定不會讓大家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