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說董守業在醒轉之後,終於確定自己的父親董卓的確是身亡了,不由得心中暗恨當初在離開長安之前為何不直接領兵將這些有威脅的人一股腦全部誅殺。
曆史由於董守業的到來已經發生改變,而董守業卻仍舊以為曆史會按照其既定路線運轉,沒想到董卓被殺的事件卻是提前一個多月發生。
這一切讓董守業搓手不及,一方麵是父親慘死帶來的巨大打擊,另一方麵其一切原定的計劃全部泡湯了。當初與李儒、賈詡一起製定的董卓守政在朝廷,董守業領兵在地方征伐不臣這一方略,斷無繼續實現的可能了。
看著身邊的董旻、賈詡、張遼三人,董守業振作精神,站起身來,雙手握緊拳頭,開口對董旻說道:“叔父,孩兒想要領兵殺入長安,為父親報仇,不知叔父意下如何?”
董旻聞言,卻是朝著董守業行了一禮,大聲說道:“主公,身為人子,替父報仇乃是天經地義,男子漢大丈夫若是不能手刃殺父仇人,還有何麵目立於天地之間?”
董守業見狀,趕緊上前扶住董旻,說道:“叔父,孩兒乃是你的子侄,如今父親慘死,你便是我的父親,我便是你的兒子。身為叔父,卻向孩兒行禮,豈不是折煞守業。”
董旻聞言,卻是搖搖頭,然後說道:“守業,這是三叔最後一次直呼你的名字了。剛剛聽到二哥慘死的消息後你便暈厥過去,三叔已經代替二哥宣布遺命立你為西涼軍之主,承嗣西涼軍一番基業,如此方不負二哥辛辛苦苦、拚殺半生所打下的大好基業。方才在你暈厥之時,為叔已經率領全軍將士向你參拜,從今往後你便是西涼軍之主。”
董守業聞言大驚,說道:“叔父,這可如何使得,叔父德高望重,理應執掌西涼軍才是,孩兒如何敢僭越!”
這倒不是董守業惺惺作態,而是眼下董旻的威望以及在西涼軍中的影響的確是要比董守業高出許多,由他來掌控局麵要容易的多,董守業與董旻的感情頗好,董旻也一直把董守業當做親生兒子看待。最關鍵的一點,就是董旻目前沒有子嗣,今後也沒有希望能產下子嗣,等到董旻百年之後,這一切還會回到董守業的手中,董守業倒也不怕煮熟的鴨子飛走了。
董旻聞言卻是大怒道:“子承父業乃是天經地義,二哥在世之時便與三叔說過將來要把基業交到你的手中,你要是不接受,豈不是違抗乃父的命令,便是大不孝,難道你想二哥在九泉之下也不能明目嗎?”
在漢朝凡事一沾到孝字,事情就好辦了。
孝是當時的最高行為準則,是最高的道德標準。
董旻既然這麼說了,那董守業便無話可說了,此事便成板上釘釘了。
董守業便說道:“叔父教訓的是,孩兒自當繼承父誌,不敢辜負父親的一番心血。”
董旻見著董守業終於答應執掌西涼軍,便道:“殺入長安非同小可,我等要好好商議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