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型國家科技創新體係建設的有益經驗及啟示
產業發展
作者:孫遜 孫峰
摘要:文章分析了美國、英國以及歐盟部分國家為代表的世界主要創新型國家在建設國家創新體係過程中的一些有益做法、經驗和啟示,並結合江蘇發展創新型經濟、建設創新型省份的發展戰略,從加快建立創新體係、推進自主創新的具體措施方麵總結了幾點體會,提出了幾點建議。
關鍵詞:發達國家;科技創新;專利戰略;研發投入;科技服務機構;創新型城市;產學研合作
中圖分類號:G3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2374(2012)25—0003—03
進入新世紀以來,國際競爭日趨激烈,為在新一輪競爭中贏得主動權和搶占製高點,世界發達國家和部分發展中國家不約而同地選擇了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道路。由於文化、基礎和地緣的差異,世界各國在創新理念、發展戰略、關注重點等方麵各有不同和側重,國家科技創新體係的建設也各具鮮明特色,但本質上都是依靠科技創新提高國家綜合國力和核心競爭力,其中有很多好的做法和經驗值得我們借鑒和吸收。
1 激發創新活力,引導發展轉型——創新政策重在製度突破
長期以來,各國政府幾乎無一例外地把科技立法、製定創新政策或實施科技專項計劃作為提升國家創新能力的重要手段。美國在全球率先將專利戰略作為國家發展戰略提出,頒布和實施了《大學和小企業專利程度修正案》,也就是著名的《拜—杜法》(Bayh—Dole),根據美國總審計署的統計,在法案頒布實行的10年內,大學研究對於產業的貢獻率從1980年的4%迅速攀升到1990年的7%。世界各國也不甘落後,2005年10月12日,歐盟通過了《創新行動計劃》,旨在集中一切可以利用的工具激活各項創新活動;2007年6月,日本內閣通過《創新25》,提出了麵向2025年的創新型國家遠景目標和創新途徑,強調從根本上加強科學技術投資,重新審視促進創新的各種製度和規則,完善“創新立國”的推進體製。2007年,韓國頒布了國家中長期研發戰略《國家研發事業總路線圖》,對韓國未來15年的研發事業進行總體設計。世界主要創新型國家並不滿足於曾經的輝煌和成就,其憂患意識和創新緊迫感絲毫不亞於中國這樣的快速發展和追趕中國家,它們對當今世界處於向創新型經濟發展轉型的關鍵時期表現得相當敏感,紛紛製定推動本國向知識經濟轉型的技術創新政策和專項科技計劃,不遺餘力地加大各種投入力度,因為誰都明白,誰失去了轉型的關鍵時機,誰就將失去時代的眷顧。
2 將欲取之,必先予之——研發投入是支撐持續創新的重要基礎
世界級科技成果要有世界級的研發,要支撐世界級的研發,就要舍得在創新上付出巨大的投入。美國經濟的高速增長和GDP的巨大基數使得美國的研發經費近50年來一直保持增長趨勢,研發支出約占所有OECD國家總支出的44%,長期持續的大規模教育與研發投入是美國科技領先於世界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美國高科技產業在全世界的份額已占到了30%左右,在信息通信技術、生命科學和納米技術等新興科技領域保持了全球領先。瑞典,2003年以來,瑞典的研發投入一直穩定在占GDP的4%左右,是世界上最高的國家,其中以企業為主體的非政府研發投入占總數的2/3。英國,貿工部的五年計劃提出了創造知識的舉措,計劃從2005年到2014年的10年內,研發支出占GDP的比例從1.9%提高到2.5%。法國,計劃在2010年將研發支出占GDP的比例提高到3%。日本,研發投入占GDP的比例目前已達3%,其中企業研發投入中2/3用於過程創新,具有較強的技術消化吸收能力。世界各國在加大研發投入,在大力支持教育與研究開發、成果轉化與產學研合作、發展創新聯盟等科技創新體係的關鍵環節上無不竭盡全力,當今世界的競爭焦點就是比拚誰的自主創新能力更強。
3 經紀有方,助推轉化——科技服務機構發揮重要作用
世界主要創新型國家十分注重營造科技服務機構發展的良好環境,大力扶持發展科技服務機構。芬蘭貿易和產業部、勞動部和農林部共同組成了地方性聯合體——15個就業和經濟發展中心。這些中心分布於全國的15個地區,形成了一個緊湊的中介服務網絡,並通過國家技術發展署實現地區和國家創新資源的共享,任何一個地區的中心發起的任何一項創新或成果轉化項目,都可以在芬蘭尋找到合適的資源與項目合作者,並得到風險投資基金的支持。英國牛津大學於1988年成立了專職於大學成果向市場轉化的牛津技術創新公司(ISIS),2009年,公司收益達到560萬英鎊,遠高於大學投入的220萬英鎊,正在經營的轉化項目達到了1000多項,每年成功轉化成果近70項,10年間成功衍生的公司(SPIN—OUT)50多家。成功的成果轉化應該建立在轉化“市場”較為成熟的基礎之上,在現代社會分工體係中,科技服務中介機構填補了研究與應用之間的空白地帶,受益各方無需花費過多精力在自己不熟悉的領域,而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自身的專長之中,發育成熟的市場規則和科技中介機構在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