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政策對居民就業的影響
經濟縱橫
作者:曹子君
[摘 要] 文章基於包含居民和企業的一般均衡分析框架,通過構建內嵌勞動力供給的MIU模型,分析貨幣供給增長率變動對居民就業的影響。結果表明:如果居民消費者的相對風險規避係數大於(或小於)1,那麼擴張性貨幣政策將會顯著促進(或抑製)居民就業。鑒於目前中國居民消費者的相對風險規避係數較高,因而推斷貨幣當局實施擴張性的貨幣政策將能有效促進居民就業,對中國的經驗分析也證實了這一推論。但從長期來看,隨著市場機製和社會保障製度的逐步完善,居民消費者的相對風險規避係數將不斷下降,因而保持貨幣政策定力,創新宏觀調控方式,積極推進經濟結構調整才是解決居民就業問題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 貨幣政策;居民就業;貨幣效用模型;一般均衡分析
[作者簡介] 曹子君,湖南商學院金融係講師,經濟學碩士,研究方向:貨幣金融理論,湖南 長沙,410205)
[中圖分類號] F820.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23(2014)06-0003-0005一、引 言
居民就業不僅是貨幣經濟學研究領域中的一個重要研究對象,而且它還影響到貨幣當局在實踐中如何製定貨幣政策目標和貨幣政策規則,因此,探討貨幣政策對居民就業的影響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早期學者主要是從貨幣的儲藏職能和貨幣的交易職能等兩個角度來研究貨幣政策對宏觀經濟的影響。在前一方麵,一些學者認為貨幣政策將表現出中性的特征,即政府試圖通過調整貨幣供應量的變化來改善宏觀經濟狀況是徒勞的(Diamond,1965)。在後一方麵,部分學者通過將貨幣嵌入到居民效用函數中,構建貨幣效用模型(Money in the Utility Model,簡稱MIU模型)來分析貨幣政策對經濟增長的影響,結果表明貨幣具有超中性,即在長期中貨幣供給增長率的變化對宏觀經濟沒有影響(Sidrauski,1967)。
Sidrauski(1967)同時也指出,如果在貨幣效用模型中考慮勞動供給決策的話,那麼貨幣超中性的特征將不成立,因為居民對實際貨幣餘額的持有會影響自身勞動供給決策。Lucas和Rapping(1969)最早運用內嵌勞動供給的貨幣效用模型對居民就業行為進行了理論分析和實證檢驗,結果發現居民跨期替代行為對自身的勞動供給產生了顯著影響。此後,許多學者對該模型的可靠性和適用性進行了深入研究。研究結論存在較大分歧,一些學者讚同內嵌勞動供給的貨幣效用模型能夠很好地解釋跨期替代行為如何影響居民的勞動供給決策,如Hall(1980)、Andrews和Nickell(1982)、Heekman(1993)等。但也有一些學者提出了質疑,如Dutkowsky和Foote(1992),他們認為前述研究太過側重工資和利率對居民勞動供給行為的影響,往往忽視貨幣供應量的變動同樣也會影響到居民的勞動供給決策,考慮到內嵌勞動供給的貨幣效用模型中實際貨幣餘額、消費和閑暇等將同時決定居民的效用水平,他們運用美國的數據對模型結論進行實證檢驗,結果發現,居民的消費和貨幣需求對自身勞動供給的跨期替代影響均較小;同時,Dutkowsky和Dunsky(1996)還指出,如果在居民效用函數中不考慮實際貨幣餘額的作用,將會導致錯誤地估計居民的勞動供給跨期替代效應,通過模型分析和經驗檢驗,證實了模型中居民的勞動供給跨期替代效應將隨著貨幣因素的引入而顯著變大。然而,上述學者的研究均未能對貨幣政策的就業效應給出直接回應,同時還回避了一般均衡分析框架下可能出現的貨幣超中性問題。Walsh(2004)雖然基於內嵌勞動力供給的貨幣效用模型證實了一般均衡分析框架下貨幣超中性問題的存在性,但並未進一步說明貨幣供給量變動對居民就業的影響。此外,國內學者如劉金全(2001)、王君斌和薛鶴翔(2010)、王彬(2010)等對貨幣政策與居民就業之間的關係進行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