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阿姨”“大姐”傻傻分不清楚(1 / 3)

“阿姨”“大姐”傻傻分不清楚

語言研究

作者:於海玲

摘要:在交際過程中人們為達到交際目的,常用親屬稱謂詞來稱謂非親屬成員。但是詞義的模糊性、親屬稱謂與準親屬性的社會稱謂在實際使用中的差異、被問者自身與發問者的心理年齡等因素的影響著人們對稱謂的選擇,我們應該根據“語言順應理論”謹慎選擇恰當的稱謂。

關鍵詞:親屬稱謂泛化現象;阿姨;大姐;語言順應理論

作者簡介:於海玲(1990.12.26-),女,山東青島人,漢族,吉林大學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在讀研究生。

[中圖分類號]: H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3)-36--02

人們在交際過程中,一般都會用到稱謂。稱謂表現了在特定的時間和一定的語境中交際雙方之間的關係,有時也可以起到引起對方注意,引出話題等作用。經過幾千年的發展演變,漢語形成了一套係統完備的稱謂製度。稱謂的組成複雜,分類多樣。從是否表示親屬關係這一角度來看,稱謂分為親屬稱謂和社會稱謂兩大類。

親屬稱謂用於有親屬關係的人之間的交際場合,社會稱謂用於社會交際場合,這兩種稱謂本應分工明確、互相補充,但是在極為講求血緣關係的中國,人們在相互稱呼時,為了講究親疏遠近、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增強彼此的情感交流,經常用親屬稱謂詞來稱謂非親屬成員。我們把漢語稱謂的這種特殊用法稱為親屬稱謂的泛化現象,這些泛化的親屬稱謂詞我們可以稱之為準親屬性的社會稱謂。

在日常生活中,用“大哥、大姐、叔叔、阿姨、大爺、大娘、伯父、伯母、爺爺、奶奶”等親屬稱謂來稱呼非親屬成員的現象比比皆是。在眾多準親屬性的社會稱謂中,“爺爺、奶奶”“叔叔、阿姨”“大哥、大姐”基本上成為青少年稱呼比自己長兩輩、長一輩和與自己同輩的男性、女性的通稱。輩分本就是通過直接或間接的血緣關係來建立,那麼在本無血緣關係的兩人之間輩分該怎樣確定呢?筆者認為長兩輩的“爺爺、奶奶”比較容易辨認,可是要準確區分這長一輩的“叔叔、阿姨”與同輩的“大哥、大姐”著實不易。於是筆者以“阿姨、大姐”為例,對其使用情況作了簡單的問卷調查,希望能找出這兩個親屬稱謂比較合適的大致使用範圍。

調查對象為初中-研一的學生以及大學畢業參加工作的人,年齡範圍在14-24歲之間,共調查95人。調查分為初中組、高中組、大學組和工作組。調查問卷的內容:(1)被調查人的情況:年齡、性別、職業等(2)向一個三、四十歲的女人問路時:是否不知道如何稱呼、如何稱呼等。

一、調查結果分析①

從初二-大二,年齡在14-21歲之間,共調查53人。其中50人使用親屬稱謂。在向一個三、四十歲的女人問路時,45人稱呼“阿姨”,占總人數的85%,占有確定的親屬稱謂總人數的90%。此外,在初中組有2人使用了其他的親屬稱謂:“大嬸”、“大娘”;在高中組有1人使用了“大媽”這一稱謂。在大一 - 大二組有1人給出的稱謂不確定,他會根據被問人的年紀叫她“阿姨或姐姐”,但一般情況下是叫“阿姨”。

從大三組-工作組,年齡在21-24歲之間,共調查42人,39人使用親屬稱謂,其中27人使用的親屬稱謂確定。在向一個三、四十歲的女人問路時7人稱呼“阿姨”,占總人數的17%,占使用確定親屬稱謂人數的26%。20人稱呼“大姐”占總人數的48%,占使用確定的親屬稱謂人數的74%。在大三-大四組,有9人給出的稱謂不確定,他們的回答都是根據被問人的年紀給出稱謂:阿姨或大姐。有5人在一般情況下叫“大姐”,1人在一般情況下叫“阿姨”,1人在不確定的情況下使用了“美女”這一非親屬稱謂。在研一組,有2人給出的稱謂不確定,1人稱呼“姐”或使用“您好”。1人稱呼“姐”或“阿姨”或者使用“您好”。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书都经过挑选和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