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文化建設——校園管理的窗口
教學交流
作者:呂劍鋒 林細清
總是說:校園文化是學校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稱,其包括精神文化、製度文化、行為文化、物質文化四個層次。校園文化建設是學校綜合辦學水平的重要體現,也是學校個性魅力與辦學特色的體現,是學校培養適應時代要求的高素質人才的內在需要。
但是呢,時下幾乎所有的校園,都能感受到濃濃的文化氣息,不過都是格式化的校園文化和教室文化——牆壁上有”名人名言”、“學習園地”,各個角落也被充分利用,如“圖書角”、“植物角”等;走廊有走廊文化——懸掛著各種條幅(如名人名言、格言等);餐廳有餐廳文化—叫削占著關於節約糧食的圖片、格言與警句;甚至,連廁所也有廁所文化——牆壁上張貼著“文明如廁”的標語……
然而,近日我去晉江參觀了兩所學校,發現她們用於校園環境布置的材料各不相同,引起了我對校園環境布置的一些思考。
A校的校園環境布置是“豪華版”,不論是張貼在教室裏的、走廊上的、還是廁所牆壁上的,都是請專業的電腦製作公司量身定做的。雖然精致、美觀,但我感覺與校園不是十分協調,而且該校師生對牆壁上張貼的內容較為冷漠,在參觀的過程中幾乎沒有一位該校師(生)駐足觀賞;
B校呢,與A校相比就顯得“寒酸”多了,因為B校用來進行校園環境布置的材料都是源自本校師生的作品,有書法作品、卡通畫、水墨畫、手工作品等。雖然製作略顯簡單,但卻有一種說不出的文化吸引力,不僅我們在參觀的過程中駐足觀賞、評價,該校的許多學生也會時不時地圍聚於前對其評頭論足。
在進行校園環境布置的時候應該選用何種材料、何種製作方式呢?我認為,校園環境布置最好取材於“師生”。師生是學校的主體,校園文化是師生員工學習、工作以及生活的一種精神氛圍與物質環境,每個師生員工都生活在其中,並且自覺或不自覺地參與這種精神氛圍和物質環境的建造與變革,又自覺不自覺地接受這一文化氛圍的陶冶、引導和塑造。
一、易促使學校形成節約風尚
大家都知道,那些電腦製作的材料價格不菲,而且剛製作好的時候看上去色彩豔麗,但它們具有“時效性”,一段時間以後,便會出現褪色、氣泡等現象,嚴重影響美觀,因此不得不重新做。如此一來,對於本來就經費緊張的學校來說無疑是一筆不小的開支。
試問,就為了所謂“麵上的好看”,這難道不是一種浪費嗎?而如果是采用師生作品的話,我們隻需要製作一個木框來裝飾即可。而且,當下次我們對作品進行輪換的時候,木框仍然可以用,隻要替換一下相關作品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