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靜以養氣,氣和順了,人也就健康了——內養功與站樁功(1 / 2)

五行掌是中醫內功中的一種,而內功一般都非常講究用氣。

什麼是氣呢?人體的氣,又稱為真氣,是諸氣的根本,也可稱之為正氣(與邪氣相對而言)。我們可以將真氣理解為人體的能量或動力,這種能量遍布全身,我們才能夠得以生存。

真氣對人體有重要的作用,它能促進著髒腑、經絡以及其他身體組織正常的生理功能,推動人體生長發育;它是人體的熱力之源,保持著人體體溫;它能抵禦風、暑、濕、燥、寒、火六邪,保護人體健康;它推動血液在脈中運行,對髒腑起到固攝作用;它還能使體內物質發生變化,轉化為氣或其他精微物質。

所以,我們的身體要健康,最根本的一點就是要養氣。如何養氣?《黃帝內經》中說得很明白:“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惔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簡單說,就是一個“靜”字,心靜了,無雜念了,人與天相感相通了,真氣自然也就跑到你身上去了。

可是現代人大多心浮氣躁,如何才能做到虛靜,如何才能運行真氣呢?這就是五行掌這套功法的意義所在了。內功都非常講究入靜,在鍛煉的過程中,要求練功者在清醒的狀態下,與外界中斷聯絡,排除一切雜念,進入高度安靜、輕鬆舒適的狀態。這種入靜的狀態,不僅有助於協調和恢複大腦以及內髒之間的正常關係,而且還能抵禦外邪,對人體產生保護作用。所以,入靜即為人體內的真氣自組織凝聚排病氣的功能態。因此,在練習五行掌的時候,入靜是始終都要遵守的一個最基本的原則。

不過,對於初練五行掌的普通練功者來說,入靜卻是一件難於上青天的事情,因為在我們的腦子裏總是有各種層出不窮的雜念存在。所以,下麵我就給大家介紹兩種可以助您入靜的功法,在練習五行掌之前,先練好這兩種功法,待您練習五行掌的時候,就可以把握自如了。

比如我們可以先練一下內養功。它是以吐納為主的靜功功法。內養功強調默念字詞、呼吸停頓、舌體起落、氣沉丹田,以此達到大腦靜、髒腑動的鍛煉目的。它通過特定的姿勢和呼吸的操作,來實現形體舒適、呼吸調和、意念恬靜,從而起到靜心寧神、培補真氣的作用。

內養功的姿勢包括側臥式、仰臥式、坐式和壯式四種。

側臥式:右側臥於床上,頭微向前俯,脊柱微向後曲,含胸拔背。右臂自然彎曲,五指伸直,掌心向上,放在枕上耳前處。左臂自然伸直,五指鬆開,掌心向下,放於左側髖部。右腿自然伸直,左膝彎曲,大約呈120°角,左膝輕輕地靠在右腿的膝部。輕閉雙眼,也可微睜眼睛,露一線之光。如果練功者習慣左側臥,兩臂與兩腿的放置則與上述相反。

仰臥式:平躺床上,下巴輕輕地向下收攏,身體保持正直,兩臂在身體兩側自然伸直,十指鬆開,掌心向下。同樣兩腿自然伸直,腳跟輕輕相靠,腳尖自然向外分開。

坐式:端坐在方凳或椅子上,頭部保持正直,下巴微微向內收,含胸拔背,鬆肩垂肘,十指舒展,掌心向下,輕輕地放於大腿的三分之一處。腰部自然伸直,放鬆腹部。兩腳分開,與肩同寬,小腿與地麵保持垂直,膝關節自然彎曲90°。然後輕輕地閉上雙眼和嘴巴。

壯式:基本動作與仰臥式相同,隻需要將枕頭墊高8寸左右即可。這時候,我們的肩背呈一個坡度,注意要墊實了,不能懸空。兩腳並攏,兩臂自然伸直,掌心向內,緊緊地貼在大腿的兩側。

在這四種姿勢中,一般來說,最先選擇的是臥式。雖然壯式也屬於仰臥式的一種,但僅僅適合在練功後期做增強體力之用。當練習臥式一段時間之後,體力有所恢複,就可以選擇坐式了。這時,可以單獨練坐式,也可以將坐式與臥式交替練習。

講完了內養功的姿勢,接著再給大家說說內養功的呼吸法。內養功的呼吸法比較複雜,要求呼吸停頓、舌動、默念字句和腹式呼吸這四種動作要相互配合。比較常用的呼吸法有下麵這三種:

第一種呼吸法是“吸-停-呼”:輕輕地閉上嘴巴,用鼻子吸氣和呼氣,吸氣時舌尖輕輕地抵住上齶,並使氣體送至小腹,小腹部向外鼓起。吸氣後,不要急著呼氣,要停頓片刻,既不呼氣,也不吸氣,最後才慢慢呼出氣體,呼氣的時候,舌尖慢慢下落,並向內收緊腹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