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紗帽(3)(3 / 3)

答案立即顯示出來——

人的一生當中會遇到很多陷阱,其中最為可怕的是自掘的陷阱:貪婪。因為貪婪,人們會忽視自己的弱點,不顧一切去滿足欲望,結果常常使自己陷於危險之中。

東南亞一帶,有一種捕捉猴子的方法很是別致。當地人用一種木箱子,將一些美味水果放在裏麵做誘餌,箱子上麵開了一個小洞,大小剛好夠猴子的手伸進去。如果猴子抓了水果,手就抽不出來,除非它把手中的水果丟了,但大多數猴子不願丟掉手中的水果,以致很容易就被獵人抓住了。人們可能會笑猴子真傻,但是人們又何曾想到,自己有時的行為就與這些猴子一樣。為了一些蠅頭小利,人們可能不惜犧牲自己的道德、名譽,而自己卻不自知……

萬子強覺得這一條答案有點小意思,但還嫌說教味太濃。於是,他又輸入了一個問題:怎樣應對“兩難”問題的話語圈套?

答案很快就來了——

“兩個至愛親人同時落水,你先救誰?”“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等等看似兩難的問題,其實都是話語圈套,稍不留神就會讓自己陷入困局。那麼,我們應該怎樣麵對和化解這類圈套呢?

回避正題。巧妙地避開問題中的確指性內容,讓人感覺到你沒有拒絕的意思,但又不是他期望中的答案。如:項羽稱霸後,想殺劉邦,以絕後患。範增設計了一個話語圈套,出主意說:“等劉邦上朝,大王就問他‘寡人封你到南鄭去,你願不願意去?’如果他說願意,你就說他意圖養精蓄銳,有謀反之心。如果他說不願意,你就說他抗命不尊”。於是,待劉邦來了,項羽拍案問道:“劉邦,寡人封你到南鄭去,你願不願意去?”劉邦答道:“臣食君祿,唯命是聽,一切行動服從陛下指揮。”項羽從劉邦的話語中找不到借口,隻好放棄了殺他的計劃。

假裝糊塗。兩難問題中有一種複雜問語,是指利用“沉錨效應”,隱含著某種錯誤假定的問語。對這種問語,無論采取肯定還是否定的答複,都會落入圈套。如:華盛頓的馬被一位鄰居盜走了,後來在警察幫助下找到了,但是鄰居卻不承認那是華盛頓的馬,堅持說那是他自己的馬。華盛頓在心裏設計了一個話語圈套,他用雙手將馬的兩眼蒙住說:“既然你說這馬是你的,那麼你說出它的哪隻眼睛是瞎的?”鄰居回答說是“右眼”。華盛頓把手從馬的右眼上移開,證明馬的右眼沒問題。鄰居立即改口說“是左眼”。於是,華盛頓又把手從馬的左眼上移開,讓大家看到馬的左眼也是健康的。結果,警察抓走了鄰居,將馬還給了華盛頓。在這個例子中,華盛頓利用思維定勢,讓鄰居受“馬的哪隻眼睛是瞎的”這一問題的暗示,認定馬有一隻眼睛是瞎的,這在心理學上被稱為“沉錨效應”。因此,對這類問題,不能直接回答,隻能反問對方,或者假裝糊塗。

以牙還牙。假如別人故意用兩難問題向你發難,你不必費心思回避或者裝糊塗,而是可以采用與他相似的問題進行反擊,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讓對方承受自己設計的圈套。如:一個鄉間無賴,在十字路口擋住一個過路的姑娘說,“你猜,我是要往東走還是要往西走?猜中了就讓你過去。”姑娘急中生智地說:“你先回答我的一個問題,要是答對了,我才會回答你的問題。”無賴很自信,就當即同意。姑娘掏出手絹來揉成一團,問道:“你猜,我這手中的手絹,是要丟向南邊還是丟向北邊?”無賴想了想,知道自己遇到對手了,隻好默默地讓開道,放那位姑娘過去了……

萬子強看著看著,禁不住笑了起來。然後,他在心裏幽默地問自己:蘇建勇向我約稿,他這是故意套近乎還是故意套近乎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