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中最耀眼的腦袋”
品·文苑
作者:邵紅能
每到一處,他都會受到搖滾歌星一樣的禮遇;他被看作世界上最強大的“數學智囊”;當其他數學家被問題卡住時,他是他們眼中最佳的“救火員”和最好的合作者。他就是陶哲軒,世界頂尖華裔數學家。
據英國《自然》雜誌2012年5月14日報道,來自澳大利亞的天才華裔數學家陶哲軒在研究“弱哥德巴赫猜想”上取得突破,並有望最終解決這個世紀難題,他的文章將以《哥德巴赫的質數》為題發表。陶哲軒的原稿囊括了大量他個人的令人印象深刻的研究,與此同時他還小心翼翼地注明了引用的大量的當代其他數學家的成果(參考目錄包括了39項),其中有讓·布爾幹、陳景潤、蒙哥馬利、古爾東、希爾伯特、維諾格拉多夫、廖明哲和王天澤的關鍵成果。
正如牛頓曾坦言的那樣:“我看得更遠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陽光少年,競賽高手中的“標杆”
1975年7月17日,陶哲軒出生於澳大利亞阿德萊德。父親陶象國和母親梁蕙蘭均畢業於香港大學,陶象國曾經是一名兒科醫生,梁蕙蘭是物理和數學專業的高材生,曾做過中學數學教師。1972年,夫婦倆從香港移民到了澳大利亞。陶哲軒很早就顯露出數學上的巨大天分,被譽為“數學界的莫紮特”。他在2歲時就被數學迷住了,當時他就試圖用數學積木教其他小朋友。3歲半時,聰慧的陶哲軒被父母送進一所私立小學,幾個星期以後,陶哲軒退學了。陶象國夫婦從這次失敗經曆中吸取的一個寶貴經驗是:培養孩子一定要和孩子的天分同步,太快太慢都不是好事。陶象國說:“我們決定還是讓他去上幼兒園。”幼兒園裏有陶哲軒的同齡人。上幼兒園的一年半時間裏,陶哲軒還在母親梁蕙蘭指導下完成了幾乎全部小學數學課程。母親更多的是對他進行啟發,而不是進行填鴨式的教育。而陶哲軒更喜歡的也似乎是自學,他貪婪地閱讀了許多數學書。
盡管有掩飾不住的天賦,小哲軒仍像其他孩子一樣透著稚氣,還有很多的煩惱。比如,他有愛咬圓珠筆筆頭的壞習慣,有時會發脾氣,常常丟三落四。他的一位老師說:“小哲軒過去常常剛學了閱讀和拚寫課程之後,就跑過來上數學課。他在一個個教室之間跑來跑去的,經常在每處都落下點什麼。一天他跑過來,兩手空空,這回可是丟了不少東西。這孩子幾乎要哭出來了:‘我什麼東西都找不著!’”在父母的幫助下,他克服了很多“壞毛病”,老師的諄諄教導也讓他受益匪淺。
陶哲軒7歲開始學習微積分,同年上高中,9歲時他已經十分精通大學水平的微積分問題。一位高中時教他“普通常識”課程的老師讓他印象深刻。有幾次,小哲軒抱怨生活不容易,因為自己總得在不同的教室間跑來跑去,人們總是期待他知道這個知道那個,甚至弟弟還在他的課本上亂塗亂畫。那位老師告訴他:“澳大利亞一位前總理說過,人生原本不易。”她教導小哲軒,人們都會在生活的某些方麵獲得某種成功,更多的卻是被煩惱和失敗的情緒圍繞,但是,應當多想些樂觀的方麵,把挫折看作是給自己上了一課,挫折會給未來增添希望。從此,小哲軒將這些話深深記在了心裏。到11歲時,陶哲軒就已經開始參加國際數學大賽,並獲獎無數,迷上了用數學符號控製的模型和智力玩具。13歲成為國際數學奧林匹克(IMO)迄今最年輕的金牌獲得者。上大學後,他開始欣賞數學背後的意義和目的,以及數學是怎樣與現實生活和一個人的直覺聯係起來的。20歲就獲得了普林斯頓大學的博士學位,同年成為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的一員,並於24歲時晉升為教授,且是終身教授。2006年10月的美國《大眾科學》雜誌將其評為“最具才氣的十位科學家”之一。
盡管陶哲軒現年僅38歲,但他已經獲得了眾多國際大獎和崇高的學術榮譽。2000年以後,他分別榮獲塞勒姆獎、博謝紀念獎、克雷研究獎、利瓦伊·L·科南特獎、麥克阿瑟獎以及艾倫·沃特曼獎等。特別是,2006年,他獲得具有“數學諾貝爾獎”之稱的“菲爾茲獎”。2012年,他又摘得克拉福德獎。據稱,已有數家澳大利亞博物館向陶哲軒索取簽名,作為永久展品的一部分。目前,陶哲軒是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文理學院的“詹姆斯與卡羅爾·柯林斯”講席教授,並且已經成為英國皇家科學院和澳大利亞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
2006年8月28日,在西班牙首都馬德裏舉行的第二十五屆國際數學家大會(ICM)的開幕式上,國際數學聯盟主席約翰·鮑爾宣布,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陶哲軒和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歐克恩科夫、法國巴黎第十一大學的沃納、過著隱居生活的俄羅斯人佩雷爾曼共同獲得菲爾茲獎,而陶哲軒是其中最年輕的一位,年僅31歲。頃刻間,他們成為數學界的英雄,而對陶哲軒來說,這一天則更為特殊: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發布新聞公告稱,陶哲軒成為該校第一位獲得有“數學諾貝爾獎”之稱的菲爾茲獎的數學家;澳大利亞數學科學研究院稱,陶哲軒是第一位榮獲崇高的菲爾茲獎的澳大利亞人;在中文世界的媒體上,陶哲軒則被歡呼成繼丘成桐之後第二位榮獲菲爾茲獎的華裔數學家。之後,陶哲軒成了世界頂級“數學明星”之一,受到“粉絲”們的追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