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血栓形成多由於腦動脈硬化,管腔變狹窄,管壁破壞。當血流減慢時,血液中有形成分沉積在管壁上,形成血栓,使血流減少到完全閉塞,在血管供應範圍內缺血而產生腦梗死、壞死,病情雖較腦出血為輕,但後遺症多、致殘率高。一般認為,在腦梗死發生的過程中,缺血5~60分鍾在梗死灶中心已產生不可逆的壞死灶,而在其周圍所謂“缺血半暗帶”雖然受到影響,但隻要在3~6小時恢複血液供應,就可以使其功能完全恢複。因此,目前國內外學者都在探討如何在3~6小時內,積極進行藥物溶栓、抗凝治療及神經介入治療,以盡快將血栓消除,使腦血流恢複,挽救缺血半暗帶腦細胞,使症狀迅速好轉,減少後遺症,這方麵已取得一定效果。
有些患者發病時症狀可以較輕,因此常常沒有引起足夠重視,經過數小時至1~2天,待症狀加重,肢體完全不能活動時再送醫院,已錯過了治療的最佳時間,即使再好的藥也不起作用。因此,對待中風應該像對心肌梗死一樣有搶救意識,爭取時間,積極治療,減少致殘率,提高生活質量。
出血性中風如何治療
出血性中風的病理機製重要的是出血對腦組織的刺激、壓迫和繼發性腦水腫的影響。因而近幾年,除了某些藥劑方麵有一些進展之外,並未在對因治療和治療原則方麵有較大突破。和30年前一樣,出血性中風的治療原則針對阻止繼續出血及穩定出血導致的急性腦功能障礙,主要有以下要點。
(1)保持安靜,減少不必要的搬動和檢查,最好就地或就近治療,防止引起血壓、顱內壓波動的因素,如大便、嗆咳、情緒波動等,應絕對臥床3~4周。
(2)控製腦水腫、顱內壓增高:已成為對出血性中風的標準處理,因為眾多臨床報道和臨床觀察指出,腦水腫、顱內壓增高是影響急性出血性中風預後最重要的因素。具體方法有:①20%甘露醇125~250毫升靜脈滴注。甘露醇作為一種高聚糖,不參與體內糖代謝,故也適用於糖尿病患者。而對於腎功能障礙患者、老年人則應慎用,因為甘露醇主要通過腎髒代謝,且影響腎功能。對於嚴重顱內壓增高患者,權衡利弊後應小劑量應用,或應用其他藥物。②10%甘油果糖250毫升靜脈滴注,其脫水作用弱於甘露醇,適用於腎功能障礙患者。③20%人血白蛋白靜脈滴注,其機製為增加血液中的膠體滲透壓而達到脫水目的。④40毫升呋塞米(速尿)靜脈注射,可與甘露醇交替使用,特別適用於肝功能不全患者。⑤患者如出現意識障礙加深、心跳減慢、呼吸減慢而血壓增高,是腦水腫加重、顱內壓增高的表現,如果不及時處理,患者可能發生腦疝而出現不可逆腦損傷,故必須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降低顱內壓,如靜脈注射甘露醇或加壓靜脈滴注,或甘露醇中加入10%地塞米鬆10毫升加壓靜脈滴注。加壓靜脈滴注甘露醇不失為搶救急劇顱內壓增高,防止不可逆腦疝的好方法。
(3)處理並發症:抗感染,防褥瘡,維持水、電解質酸堿平衡,防止應激性潰瘍。
(4)手術治療指征:①小腦出血多於10毫升;②皮質下淺表出血;③大腦半球出血量為30~50毫升;④內科治療1~2天後血腫仍擴大;⑤有腦疝危及生命者可緊急行去骨瓣減壓術。
(5)止血藥物:腦實質出血不使用該類藥物已為廣大學者接受。
然而,對腦室和蛛網膜下腔出血仍爭論不一。
(6)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如腦膜刺激症狀明顯,可腰穿放液5毫升/日以期減輕。但要慎用:有明顯顱內壓增高患者禁用;放液前可靜注125毫升甘露醇,放液時速度宜慢,要仔細觀察患者體征。
(7)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動脈瘤破裂後3日、7日和2周時易再出血,故應防止激烈活動和情緒波動。由於蛛網膜下腔出血頭痛劇烈,患者煩躁,可引發再出血。有人主張使用有效鎮痛手段,包括使用布桂嗪(強痛定)100毫克肌內注射,或應用嗎啡。
缺血性中風急性期如何治療
缺血性中風首先宜明確並針對病因進行治療,如激素治療巨細胞動脈炎,用青黴素針對鉤端螺旋體或梅毒螺旋體等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