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91歲的劉德偉老人,坐著輪椅,戴著耳機去昆明工學院讀碩士研究生。她高興地對大家說:“鑽研國際關係學,我覺得世界大了,心胸也寬了。”南京市73歲的汪俠老人,是我國取消高考年齡限製後參加高考的,2002年被南京醫科大學破格錄取為旁聽生。他說:“我在臨床醫療崗位上工作36年,如今終於圓了大學夢。”濟南市64歲的王淑美老人,幼年家貧沒有上過一天學,她想上學的念頭一直沒有停止過。不久前經主管部門批準後,她坐到了一所小學的教室裏,成為一年級新生。他們這種為錯過夢想而努力的精神,值得每一位老人學習。
要成為一個完整的人,必須每天都學習和進步。學習能讓一個人和周圍的環境更加和諧,有助於人們實現自己的目標,而缺少知識和智慧會導致恐慌和不安,並且往往會帶來許多麻煩。
安排好退休後的時間
如果要問一個人退休後擁有最多的是什麼,那些感覺生活枯燥單調的人們一定會說是時間,那麼如果再問這個世界上最寶貴的東西又是什麼呢?答案同樣也是時間,那麼就是說人退休後擁有著世界上最寶貴的東西。
退休後有許多人感到生活單調,機械重複,他們又缺乏個人愛好,情無所寄,常會產生一種失落感、孤獨感、冷落感,甚至會積鬱成疾。因此我們退休後必須積極培養個人的興趣愛好,做到老有所為。把退休後的時間充分利用起來。
其實,退休後你們才成為真正的自由人,可以隨心所欲地幹自己想幹的事情。有人把人的一生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為社會,第二階段為自己。
許多退休後的人們,生活好像除了“吃喝拉撒”以外,就再也沒有別的事情了。雷鋒曾經說過“吃飯是為了活著,但活著不是為了吃飯”。如果我們每天把吃飯和休息當做日常生活的全部,那麼我們得到的隻是生存,而不是生活,而且可以斷定這種生存不會延續很久。因為一種沒有計劃和安排的人生狀況,最終我們隻會將生命白白浪費。
一個人退休回到家裏,如果天天無所事事,精神上沒有一點寄托,空耗有限的生命,就會悶得發慌。一個人退休在家幹什麼好呢?有什麼事好幹呢?其實除憑興趣參加各種活動外,做家務,接送孫子輩上學,減輕兒女的負擔,這都是珍視人生、有所作為、從不同角度體現人生價值的表現。總之,生命在於運動,生活在於充實,充分利用退休後的每一天,就能譜寫光彩的人生。
“以自我為中心”並不可恥
退休後,“看孫子”不再是生活的唯一
剛剛退休的劉老師和老伴來到社區家政服務中心,為自己兩歲的孫子請了一位家政服務員,許多人都感到迷惑不解,認為他們夫婦二人都已經退休,正好可以在家中照看孫子,為什麼還要請家政服務員呢?其實劉老師老兩口早已對自己退休後的生活做好了安排,他們要把時間用在自己的個人愛好上,不斷提高自己,還要多出去走走看看,以開闊自己的眼界。
隨著現代生活日益豐富多彩,許多人退休後,不願意再給子女們做“免費保姆”了,他們為孫輩請保姆,讓自己從繁雜的家務中“解放”出來,幹自己想幹的事,把以前錯過的東西找回來,以擴展生命的寬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