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滋養心靈的八味“快樂養心丹” (3)(1 / 3)

傾聽是對他人的重視

願意傾聽別人,就表示自己願意接納別人,承認和重視別人。如果你能麵帶微笑,用一種專注而又迫切的眼光看著別人,那會讓別人感覺你是欣賞他的。在這種氛圍裏,對方會充分展現自己。如果你能善於讓別人在你麵前有一種強烈的表現欲,那你定能主動、積極地做個好朋友,做個好領導。傾聽是一種無聲的信任與重視。

關愛父母

傾聽技巧

做一個善於傾聽的人是需要注意一些技巧的:

1傾聽時目光始終要注視對方,不要左顧右盼,注意力不集中,顯得不尊重對方,否則,說明你對談話內容及講話者不感興趣。

2在傾聽時可適當地有所呼應,如讚成時就點頭,聽到有趣處就微笑,你的投入和“共鳴”反應會使對方談得更有興致。

3適時發問表示興趣。適時地發問、詢問,表示你對下文饒有興趣,交談是說者和聽者在言語之間的配合,聽者有所呼應,才能使話題得以繼續下去。

4不要隨便打斷對方。不要隨便插話或打斷對方,這樣很不禮貌,也容易打斷對方的思路。即使你想換一個話題,也要等對方說完,而不要生硬地打斷對方的話語。

5注意銜接對方話脈。銜接對方的話脈,如“像你剛才所說的那樣”,先重複一遍對方的話,順著他剛才說的話引出你想要表達的觀點。這樣做不但證明你剛才已用心聽了他的話,而且能使你的話題順利展開。

6在傾聽過程中能把重要的東西簡單地複述一下,效果會更好。如果對方在描繪他的成功時說“我花了整整18個小時才把這篇文章寫好”,你能很驚訝地重複一句“18個小時”,不但不會讓人感覺有打斷之感,反而讓人感到你完全體會到了他的艱辛,必要的複述是表示對重要內容的關注和理解。

7如果能較為簡潔地把整個內容複述一下,那會讓人感到你完全領會了整個意思,會把氣氛推向高潮。

——聆聽的藝術

七味奉獻養心丹

付出總有回報

某報紙報道,上海崇明島上有一對年逾百歲的老夫婦,他們道德高尚、樂善好施。三年困難時期,他們自己生活很清貧,卻常想著別人,寧肯自己少吃些,也要把省下的糧食和食品分給貧困的鄰居。河南有個108歲的老漢,心地善良,樂於助人,平時自己省吃儉用,從不亂花一分錢,可是為了辦學或支援災區,為他人克服困難時,他毫不吝嗇,還總是鼓勵兒子慷慨解囊。

樂善好施的人,能激發眾人對他的感激、友愛之情,贏得人們的好感與信任,從而獲得內心的溫暖和滿足。人自然很愉快,焉有不長壽之理?

要想贏得別人的好感與信任就必須先付出,然後才能得到。因此,絕對不要錯過任何可以付出的機會。我們能付出的東西多的是,即使在經濟最困難的時候,我們也有能力付出。老年人常抱怨自己是“老朽”之人,有什麼可以付出和奉獻的呢?其實,給他人以安慰和鼓勵,給家人以溫馨與體貼,這是每個老年人都能夠做到的。盡管我們的付出是不求回報的,但自然規律告訴我們,付出一般都會得到回報。盡己所有供人分享,待人仁慈,樂於助人,幫助別人克服困難,從中得到樂趣。

當我們覺得自己對別人還有用處時,內心的自卑和無用感就蕩然無存了,精神的富有增加了我們的自信,給我們帶來了更多的機會。所以,我們應該拋棄“付出就是犧牲”的傳統看法,感謝別人給我們付出的機會,當我們付出時,我們自己也是受益者,因為隻有通過無私奉獻和幫助別人,才能使我們的內心得到真正的滿足。

人生的意義在於奉獻

從人的生命價值角度看,人應該活得瀟灑些,活得健康些,活得幸福些。中國著名的文學家巴金老年得了帕金森,手腳不能活動,握筆困難,有時寫一個字都要花幾分鍾時間。頑強的他在晚年還堅持校完了10卷本《巴金譯文集》,每卷都寫了《代跋》,還寫完了《告別讀者》一文。他經常講:“人的生命意義在於奉獻。”巴金給社會的貢獻是巨大的,他的26卷本著作和10卷譯著,全部捐贈給了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