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4章 把死亡看做一次快樂旅行 (1)(2 / 3)

儒家的懸置對死亡的沉思的生死觀,是把主要精力用於對生存問題的探討和投入實際生活,從而使人們擺脫死亡恐懼。儒家主張,生不可不惜,也不可苟惜;死不必畏,但也不能不哀。概括起來可以得出儒家對待生死的態度:惜生哀死,即珍惜生命,體現在儒家對現實生活的重視中,悲哀死亡,則表現在儒家對死者的安葬和祭祀中。

“死亡”要敬畏,也要接受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老人們最喜歡的,這句詩很經典,也很有哲理,對“死亡”概括得很精辟,死是世上萬物新陳代謝的必然規律,是不可抗拒的自然結果。從古到今,不論擁有至高無上權力的帝王、總統、元首,還是擁有億萬財富的大亨,或者是一個家貧如洗、沿街要飯的乞丐,死亡對每個人來說都是平等的。永遠找不到、研究不出“不老”、“不死”的靈丹妙方。所以,你不要害怕死亡,死亡也沒那麼神秘,敬畏它也要接受它,不是有很多有識之士終於體會到:人從生下來之時起,雖然有發育、成長的過程,但也注定要一步一步走向老年,直到死亡嗎?“死亡”任何人都不能免。就像大自然的花開花落,所以,人到老年,隨著一年不如一年的衰老,最終都會不可避免地重新回歸自然,這是自然規律。正如1963年12月26日,毛澤東主席對身邊服務人員所說的:“人總是要死的,如果人都不死,孔老夫子到現在還活著,不要說他坐車子周遊列國,恐怕連站腳的地方都沒有了。”

越過死亡線,生命更美麗

古往今來,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生活,但不管有多麼大的差異,有一點是相同的:每個人都要經曆生死。“一滴水隻有流進大海才會永不幹涸”,個體的生命隻有放到人類曆史的長河之中才會得到永恒。古今中外都有一些人為了求得永生,用畢生的精力去尋找長壽秘方,或者去相信一些騙人錢財甚至生命的邪教,結局都是事與願違的,往往更早地失去了生命。在如何麵對死亡,並戰勝死亡恐懼方麵,古人已經積累了不少成功的經驗。隻要您真正早日麵對死亡,就會發現死亡並不像自己想象的那樣可怕,而且,當您從對死亡的恐懼心態中解脫出來,通過生活、學習、工作和娛樂等活動,與死亡作鬥爭,就會使人生更加美麗,也隻有這樣才會真正理解生的意義。

臨終時刻則是社會對人在生命曆程中應該予以關注的最後一個問題。對於老年人或重病人來說,不要拒絕承認死亡的臨近,不要懼怕死亡,“人生自古誰無死”,應以坦蕩的心境,勇敢地麵對死亡,接受死亡的挑戰。老年人一般都能預感到自己生存的時間不多了。此時應該有計劃地安排好自己剩餘的時間,從容不迫地麵對死神,克服懦弱思想,接受死亡這一現實,使生活過得充實而富有意義。

有時候老年人不妨試著去接受最壞的情況,那樣反倒有可能擊退死神,使人重獲新生,增添生命的魅力。經常有這樣的情況:有一些人得了病,本來心靈上沒有什麼負擔,但是由於有人告訴他是得了一種重病,便給他巨大的心理打擊,於是他很快消沉衰退,乃至死亡。與此相反,有的人即使遇到最殘酷的情況,由於他們勇於麵對,勇於挑戰,結果戰勝了命運。不僅在之後的人生歲月中過得燦爛輝煌,而且反倒擊退了死神。如英國科學家霍金。21歲時患上重病,醫生說他至多能活兩年半。他卻想:“命運最壞也不過如此,在這兩年半內,我要努力做些有意義的事。”結果他不僅寫出《時間簡史》等享譽全世界的科學著作,而且過了許多年報還活在世界上!

年老、死亡我們無法避免,但是,在蔑視死亡並與死亡搏鬥的過程中,我們不僅能戰勝對死亡的恐懼,還能體現生命的真正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