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消化係統疾病(1)(1 / 3)

第一節胃炎關鍵在於飲食調理

一、簡介

胃炎是胃黏膜炎症的統稱。這是一種常見病,可分為急性和慢性兩類。急性胃炎常見的為單純性和糜爛性兩種。前者表現為上腹不適、疼痛、厭食和惡心、嘔吐;後者以上消化道出血為主要表現,有嘔血和黑糞。慢性胃炎通常又可分為淺表性胃炎、萎縮性胃炎和肥厚性胃炎。慢性胃炎病程遷延,大多無明顯症狀和體征,一般僅見飯後飽脹、泛酸、噯氣、無規律性腹痛等消化不良症狀。確診主要依賴胃鏡檢查和胃黏膜活組織檢查。本病常見於成人,許多病因可刺激你的胃,如飲食不當,病毒和細菌感染、藥物刺激等均可能引發本病。

(一)急性胃炎

1.臨床表現

急性胃炎的臨床表現常輕重不等,但發病均急驟。輕者僅有腹痛、惡心、嘔吐、消化不良;嚴重者可有嘔血、黑糞、甚至失水以及中毒及休克等。

2.診斷

(1)有暴飲暴食、進不潔食物、酗酒或服用刺激性藥物史。

(2)發病急、突然出現上腹部不適、惡心、嘔吐、腹痛或伴腹瀉,黃色水樣便。

(3)血象基本正常、嘔吐物或可疑食物細菌培養,可證實致病菌。

如致病的毒性食物明確或食者集體發病,診斷為食物中毒。

3.治療

(1)西醫治療

①一般治療:祛除病因,臥床休息,給予清淡易消化之流食,嘔吐嚴重者禁食。

②糾正水、電解質紊亂:口服葡萄糖鹽水或補液鹽(ORS)。

③抗菌治療:由細菌引起者口服鏈黴素0.5克,4次/日,或小檗堿(黃連素)0.3克,3次/日;伴腹瀉者可用氟呱酸或慶大黴素。

④對症治療腹痛明顯者可用解痙藥顛茄片8毫克,每日3次或普魯苯辛15毫克,每日3次或阿托品0.5毫克,皮下或肌內注射;嘔吐可用甲氧氯普胺(胃複安)10毫克,每日3次或多潘立酮(嗎丁啉)10毫克,每日3次;亦可針刺足三裏和內關,有鎮痛,止吐效果。

(2)中醫治療

急性胃炎多屬中醫胃脘痛、胃痞、嘔吐等病證範疇。

外邪犯胃

【症見】發熱惡寒,胸脘悶滿,甚則疼痛,惡心嘔吐,或大便瀉泄,苔白膩,脈濡緩。

【治法】疏邪解表,化濁和中。

【方藥】藿香15克,紫蘇10克,白芷6克,大腹皮5克,桔梗、茯苓、橘皮、白術、厚樸、半夏曲各10克,大棗2枚。

中成藥:藿香正氣膠囊。

飲食停滯

【症見】脘腹脹滿拒按,噯腐吞酸,得食愈甚,吐後症減,瀉下臭穢,舌苔厚膩,脈滑實。

【治法】消食導滯。

【方藥】山楂15克,神曲10克,半夏10克,茯苓12克,陳皮12克,連翹10克,炒萊菔子10克。

中成藥:加味保和丸。

痰熱內阻

【症見】脘痞惡阻,吐瀉頻作,其氣臭穢,心煩口渴,可伴發熱,舌苔黃膩,脈滑數。

【治法】清熱利濕,和中止瀉。

【方藥】厚樸6克,黃連9克,半夏6克,石菖蒲6克,豆豉9克,山梔9克,蘆根30克。

瘀血阻絡

【症見】胃脘疼痛頻作,持續不減,或痛如針刺,痛有定處,嘔血黑糞,舌質紫暗或有瘀斑,脈弦澀。

【治法】活血化瘀,理氣止痛。

【方藥】炒五靈脂9克,當歸9克,川芎6克,桃仁9克,紅花9克,枳殼6克,牡丹皮6克,赤芍6克,烏藥6克,延胡索6克,三七粉6克,炒浦黃10克。

中成藥:雲南白藥。

4.飲食療法

(1)桂花心粥:粳米50克,桂花心2克,茯苓2克。

粳米淘淨。桂花心、茯苓放入鍋內,加清水適量,用武火燒沸後,轉用文火煮20分鍾,濾渣,留汁。粳米湯汁放入鍋內,加適量清水,用武火燒沸後,轉用文火煮,至米爛成粥即可。每日1次,早晚餐服用。

(2)鮮藕粥:鮮藕適量,粳米100克,紅糖少許。將鮮藕洗淨,切成薄片,粳米淘淨。將粳米、藕片、紅糖放入鍋內,加清水適量,用武火燒沸後,轉用文火煮至米爛成粥。每日2次,早晚餐食用。

(3)橙子蜂蜜飲:橙子1隻,蜂蜜50克。將橙子用水浸泡去酸味,然後帶皮切成4瓣。橙子、蜂蜜放入鍋內,加清水適量,用武火燒沸後,轉用文火煮20~25分鍾,撈出橙子,留汁即成。代茶飲。

(4)枸杞藕粉湯:枸杞子25克,藕粉50克。先將藕粉加適量水小火煮沸後,再加入枸杞子,煮沸後,可食用。每日2次,每次100~150克。

(5)橘皮粥:鮮橘皮25克,粳米50克。先將鮮橘皮洗淨後,切成塊,與粳米共同煮熬,待粳米熟後食用。

每日1次,早餐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