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逸結合:對溶血性貧血,慢性輕、中度者可適當活動,重度者應臥床休息1~2星期,待症狀緩解後可起床活動,逐漸增加活動量。對造血原料不足如缺鐵性貧血、巨細胞性貧血可根據病情減輕工作,進行適當的體育活動,如散步、練功十八法、鶴翔樁氣功等,嚴重時可考慮臥床休息。對造血障礙性貧血根據病情如血紅蛋白低於5克時,應臥床休息,並保持居室清潔,避免探視,嚴禁接觸感冒者,防止交叉感染而加重病情。恢複期應注意適當休息與活動。運動量以活動後不感覺心慌、氣短、疲勞加重為度。要保證充足的睡眠,以利於身體健康的恢複。
飲食調攝:飲食營養要合理,食物必須多樣化,食譜要廣,不應偏食,否則會因某種營養素的缺乏而引起貧血。要富有營養及易於消化。飲食應有規律、有節製。
七、預防與保健
(一)怎樣預防貧血的發生
首先應強調對引起貧血的病因的防治,因慢性失血引起的貧血,應糾正出血的原因。
積極防治寄生蟲病尤其是鉤蟲病,對月經過多或經產婦以及妊娠期婦女應當使用鐵強化食品或補充鐵劑。
對嬰兒和早產兒應及時添加強化食品,合理喂養。
在接觸有害物質的生產工人中,應加強勞動保護。
在日常生活中不濫用藥物,嚴格掌握適應證。
(二)如何預防缺鐵性貧血的發生
主要應注意食品配伍,多食含鐵豐富的食品,如黑木耳、海帶、發菜、紫菜、香菇、豬肝等,其次為豆類、肉類、血、蛋等,動物性食物不但含鐵量高,吸收率也高;黃豆及豆製品中含鐵及吸收率也較高,食物中應含有一定比例的動物蛋白,增加富含維生素C的水果等攝入,鐵鍋烹調,可增加鐵的來源。在農村鉤蟲病流行地區進行大規模的寄生蟲防治工作;對胃切除或做胃腸吻合的患者要及時補充鐵劑。獻血員獻血後應補充鐵劑一個月,以加速鐵的恢複。對長期獻血人員更應堅持補鐵。
第三節血栓性疾病是當代醫學研究的重點和熱點之一
一、簡介
血栓形成是指在一定條件下,血液有形成分在血管或心髒內膜局部形成栓子的過程。血栓栓塞是血栓形成部位脫落,在隨血液移動的過程中,部分或全部堵塞某些血管,引起相應器官或係統缺血缺氧壞死及淤血水腫的病理現象。血栓形成及血栓栓塞這兩種病理過程所引起的疾病,臨床上統稱為血栓性疾病。血栓性疾病嚴重威脅著人類生命健康,其發病率居各種疾病之首,且近年來有漸增趨勢,是當代醫學研究的重點和熱點之一。
二、臨床表現
1.靜脈血栓形成最為多見,主要表現:血栓局部腫脹疼痛;血栓遠端血液回流障礙所致的表現,如下肢水腫、脹痛、皮膚顏色改變、腹腔積液等;血栓脫落引起的肺栓塞。
2.動脈血栓形成發病較急,可有局部劇烈疼痛,如心絞痛腹痛肢體劇烈疼痛等;供血部位組織缺血缺氧所致的功能異常,如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等;血栓脫落引起心肌梗死、腦梗死及腎栓塞所致的相關症狀及體征;供血組織缺血性壞死所引起的表現,如發熱。
3.毛細血管血栓形成主要表現為皮膚黏膜栓塞性壞死及器官功能障礙。
三、診斷依據
1.存在高凝或血栓前狀態的基礎疾病。
2.各類血栓形成及栓塞的症狀及體征。
3.影像學檢查。
4.血液學檢查。
四、治療
(一)西醫治療
1.治療基礎疾病。
2.一般治療臥床休息,靜脈血栓患者要抬高患肢。
3.對症治療包括止痛、糾正器官功能衰竭。
4.抗血栓治療:包括抗凝治療、抗血小板藥物治療及溶栓治療。
5.介入療法及手術治療。
(二)中醫治療
血栓性靜脈炎屬於中醫的“血痹”範疇。
陰寒型多屬於早期或恢複階段。
【治法】溫經散寒為主,佐以活血化瘀。
【方藥】陽和湯加減。
氣滯血瘀型多為第二期。
【治法】疏通經絡,活血化瘀。
【方藥】當歸活血湯加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