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通江小學和賈老師
1965年暑假過後, 一個晴朗的早晨, 大姐姐帶著我到鬆花江畔的一個小學校去報到。這個學校叫通江小學,是一所新建的學校, 是坐落在通江街北端的一座三層紅樓。
通江小學舊址,現已拆遷。這是我的同學和博友流淌姐姐2010年3月在拆遷現場搶拍下來的。在這幢樓裏我度過了4年小學和兩年初中共6年的時光,走過了童年和少年。這幢樓從1964年開始是小學,到1970年“戴帽”變成中學,拆遷之前是“三江美術學院”,又變成了大學。這幢充滿了我們兒時記憶的小樓頑強地屹立了46年之後終於變成了一片草坪。
在辦理了轉學手續後,學校把我安排到二年級四班,一位麵目和善的女老師和我見了麵, 學校正在上課, 走廊裏靜悄悄的, 老師打開門, 我看見教室裏幹幹淨淨的, 白色的牆壁, 紅色的水泥地, 褐色的桌椅, 同學們都坐得整整齊齊. 老師向同學們說:“今天我們班裏又來了一位新同學, 哪個同學願意和他同桌呀? ”話音未落, 幾十個同學齊刷刷地舉起了右手。老師把我先安排與兩個同學一起, 三個人擠一張桌, 明天再給我安排座位。
下了課, 班裏的一群小同學圍過來, 親熱地擁著我, 問長問短, 我真的感到無限溫暖。
第二天, 老師就把我安排到第一排, 與一個女同學同桌, 她叫尹煥, 她的字寫得很好, 學習也好。
我的新老師姓賈, 50多歲,中等個兒, 胖胖的, 膚色略黑, 燙著短發, 麵目非常慈祥,和藹可親。嘴角有顆大大的痦子, 有點象毛澤東那個“偉人痣”。她是個老教師,教學經驗非常豐富, 課講得特別好。她從不對學生發脾氣, 什麼事情都是耐心的講道理, 班上的調皮學生也不敢對她搗蛋。她過去的一些學生常來看望她, 有時課間我就看到些比我們大的多的男女學生在講台前圍著她親熱地說話, 她心慰地笑著。
新學校有許多跟我原來的學校不同的地方,因為是新建的學校,從樓房到門窗到桌椅黑板一切都是嶄新的,看著真是神清氣爽。班級每天都有學生輪流值日打掃衛生,每周都進行大掃除,把桌椅門窗都擦洗幹淨,地麵用水衝洗幹淨後打蠟。學校要求學生每天上學要帶手絹、帶抹布、帶飲水的小茶缸,稱為“三帶”,老師要檢查。每天課間都要做廣播體操和眼保健操。至今我也經常做眼保健操,有用手絹的習慣,都是那時候養成的。為了預防流行病,學校還在課間要求學生用鹽水淑口。
班上有個叫徐黨生的孩子, 和我住一個院, 我剛搬來時有一次出門不小心碰了他一下, 他還罵過我, 可是現在我們到了一個班, 卻非常親熱, 天天我們一起上學, 放學後又一起回家。他個子比我矮一點, 一對招風耳朵, 他爸爸是省軍區的一個後勤部門的工人。
班上的男孩子裏, 陸希萍和鄧書仁個子很大,算是孩子頭了, 女孩子裏李木蘭和宗敏也是較大的, 孩子們都愛圍著他們轉。 最淘氣, 學習最不好的是一個男孩子, 叫劉鳳生, 外號“老板子”即趕馬車的人的意思, 大概他家庭比較困難, 穿著又舊, 又淘氣而得名的吧。陸希萍. 鄧書仁他們一口一個“老板子” 叫他, 賈老師批評他也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