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軍事訓練
1970年初春的早晨,在哈爾濱市道裏區的鬆花江畔斯大林公園,一隊13、4歲的少年男女排著4列縱隊,邁著整齊的步伐,走在江邊的大堤上。這些少年們每人扛著一支木槍,有一個高大英俊的男生領隊喊著口令:“一二一、一二一、一、二、三、四!”少年們也整齊地喊著:“一、二、三、四!”不時地,隊伍還喊起了響亮的口號: “團結起來!準備打仗!”“團結起來!爭取更大勝利!”
這些少年就是我們,通江學校六連一排的學生們。領隊的英俊男生是宋慶軍,人稱大軍,現在是我們的排長。他個子高大,身體強健,油黑的頭發很有型,白裏透紅的長方臉,又黑又長的眉毛之下,大眼睛雙眼皮,是個標準美少年。
初春早晨的江邊,寒風料峭,封凍一個冬天的鬆花江剛剛開始解凍,漂滿了江麵的一片片冰排從上遊順流緩緩而下,像一艘艘戰船百舸爭流,蔚為壯觀。我們學校就坐落在鬆花江邊,從學校到江邊不過百米,所以我們幾乎每天都要到江邊來玩。現在,我們在每天早晨上課前,都要進行一小時的軍訓活動。
在當年的中學生活中,軍訓是非常重要的內容。因為自從文革開始以來,中國和蘇聯這兩個大國關係越來越緊張,蘇聯在邊境線陳兵百萬,不斷在中國的黑龍江和烏蘇裏江等界江上的爭議島嶼製造流血事件,終於在1969年爆發了珍寶島戰鬥。一時間戰爭陰雲籠罩。黑龍江省作為對蘇最前沿的邊境省,備戰任務最重。簡單一句話,就是最高指示所說的:“團結起來,準備打仗。”
我們從小學的最後一年開始就進入了備戰狀態,人口疏散,很多同學遷往內地老家去了。城市經常進行防空演習,到處都在挖防空洞。學生們每人拿個木頭槍參加隊列練習,軍事演習,野營拉練。升入中學後,這種訓練就更加正規更加頻繁更加常態化了。
每周有兩次軍事體育課,一位男老師給我們上課。有時候是在室內上,講軍事知識,如步槍的構造和使用,手榴彈的構造和使用,防空知識和原子彈的防護知識等等。更多的是在室外,練習隊列,齊步走,正步走,向左轉,向右轉,向後轉。練習刺殺動作,突刺,防左刺,防右刺,防上刺,防下刺,槍機擊,彈倉擊。練習手榴彈投擲。
每天早晨課前一小時各排都要組織軍訓,練習和鞏固軍體課學到的東西。我們每人都要帶一支木槍,那時的中學生每天上學除了背書包外,人人都扛著一支木槍,成為那個年代一道獨特的風景。木槍除了上軍體課之用外,每天軍訓都要用。我在小學時媽媽曾經讓她單位的木匠給做了一支木槍,但是太不正規,像支玩具槍。中學要求木槍的標準必須跟部隊現在使用的真半自動步槍大小完全一樣,我那支槍就不合格了。後來求鄰居小豔他爸在省軍區弄了一支回來,這支槍非常好,是鬆木的,大小完全合乎標準,是比照真槍尺寸做的,非常輕便也非常結實,這兩點非常重要,後來我們扛著槍參加長途野營拉練,如果不輕便扛著可累死了,不結實也不行,這槍到處堆放,磕磕碰碰的,不結實幾天就零碎了。後來我們拿著木槍對打對刺劈裏啪啦的,這支槍既靈巧又結實,著實讓我占盡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