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十八、哈爾濱特色:紅腸、列巴、大哈啤(1 / 2)

十八、哈爾濱特色:紅腸、列巴、大哈啤

我出生的城市哈爾濱在20世紀初還是個鬆花江邊的小漁村。哈爾濱據說是滿語“曬網場”的意思,文革期間有人提出要改名字,因為抗過大洪水,應該叫“縛龍市”雲雲,後來不了了之了。哈爾濱是隨著20世紀初沙俄在黑龍江省建設中東鐵路而迅速興盛發展起來的。1017年俄國十月革命後,一大批逃避革命的沙俄貴族又來到哈爾濱,這些人被稱為“白俄”。這些先後來到的俄國人在哈爾濱蓋房子,建教堂,開商店,辦工廠,使得哈爾濱成為一座充滿俄羅斯風格的城市。

中央大街是用長條石鋪成的,兩邊都是歐洲風格的建築,尖頂,圓窗,雕滿異域情調塑像的門窗框和女兒牆,據說是仿聖彼得堡的涅瓦大街而建立的。高誼街和通江街上有好幾個猶太風格的別墅。東正教的教堂很多,最大的要屬省博物館附近的尼古拉大教堂,這是全木結構的,據說俄羅斯有一座跟這座一樣的,老百姓稱之為“喇嘛台”。文革初期被紅衛兵拆除了,非常可惜。現在幸存最大的是索菲亞教堂。我的小學中學很多同學都是住在俄羅斯風格的老房子裏,建造的特別結實,房屋舉架很高,牆壁非常厚,門窗都是雕花的,地麵鋪著厚厚的木地板。

在20世紀50年代末,僑居在哈爾濱的俄國人大都返回蘇聯了,但還留下一些。那時我家附近有一個大胡子老頭,臉紅紅的,一大把白胡子,戴一頂呢帽,走路腰杆挺得很直。還有個幹瘦的老太太,冬夏都戴著頭巾,穿著裙子,就是在嚴寒冬季,也露出一截腿來。想當年他們應該都是俄國貴族,有錢有地位,受過良好教育,過著舒適的生活,而事過境遷,隻能僑居他鄉,度過餘生。文革期間,中蘇關係緊張,孩子們追著他們喊:“打倒蘇修!”朝他們吐痰、扔石頭,把老太太打得直哭。還有些中俄混血兒,俗稱“二毛子”。

哈爾濱的很多地名跟俄羅斯有關,如“馬迭爾”賓館,“果戈裏”大街,“斯大林”公園等。

哈爾濱的生活習俗也受俄羅斯影響,如房屋裏麵喜歡裝修,男人豪飲,女性喜歡化濃妝愛打扮敢穿花哨服裝等等。

早年有個叫秋林的俄國人,在哈爾濱開了兩家商店,一家在道裏區的中央大街上,被成為“道裏秋林”;一家開在南崗區,稱“南崗秋林”。這兩家商店都是以生產和銷售副食品為主,前店後廠,店裏櫃台上售賣的食品都是後麵工廠直接生產出來的,非常新鮮可口,完全是俄羅斯風格的。直到我們生活的年代,這兩家店還是叫“秋林”,已經成為當時哈爾濱人去商店買東西的代名詞,“走啊,上秋林去!”

哈爾濱人語言中有很多用俄語發音的詞彙,如“馬達母”(老大娘)、“為得羅”(小水桶)、“布拉吉”(連衣裙)、大“列巴”(麵包)、“塞克”(小長形麵包)、“格瓦斯”(發酵不含酒精泡沫飲料)、“蘇波湯”(番茄醬大頭菜雞蛋紅菜湯)等等。

秋林售賣的副食品中保持著俄羅斯風格的主要有乳酪、奶油、果醬、香腸、小肚、醃馬哈魚籽、熏肉、熏魚、酸黃瓜罐頭,還有大麵包、小塞克、奶油蛋糕等等,據說這些食品的加工方法很多在俄羅斯已經失傳。

最有特點的一是大麵包,也就是哈爾濱人稱的“大列巴”,個頭很大,一個有好幾斤重,外麵烘烤了有近兩厘米厚的“殼”,裏麵鬆軟,用刀切成一片一片的,抹上奶油、果醬、佐以乳酪、香腸、魚子醬、酸黃瓜、蘇波湯,就是一頓上好的俄式西餐。那時候每天道裏秋林也就烤出幾十個大列巴,要想買得早早去排隊,每人隻賣給一個,3元錢外加三斤半糧票。那時我最愛吃外麵那層“殼”,特別是麵包底下的硬殼。這樣大個兒的麵包在外地人眼中完全是個怪物,所以當時就流傳著哈爾濱的“幾大怪”,第一怪就是“大麵包像鍋蓋”。時至今日,在哈爾濱市道裏區中央大街的華梅西餐廳門旁邊,每天都有人排著隊買大列巴,但是現在的列巴個頭小了很多,外麵的殼也薄了很多,價格也貴了很多,但是不再收糧票啦。

二是香腸,主要有紅腸、幹腸、茶腸、粉腸、水晶腸,其中最有名氣的當屬紅腸,就是熏製的肉腸,外表呈暗紅色,尤以秋林的“裏道斯”品牌和哈爾濱肉聯的紅腸最為地道。可以直接食用,亦可切片炒菜,聞著香,吃起來更香。久居外地,一想起它來就口水直流。在文革期間,買一斤紅腸要收一斤肉票,因為它百分百肉製,一點不含其他輔料。當時一元多一斤,現在已經是20多元一斤了。

哈爾濱人吃紅腸,那是一定要喝啤酒的。

哈爾濱與啤酒有非常密切的關係。 中國最早的啤酒就是哈爾濱啤酒,電視廣告上說的,“1900年”,正宗的俄羅斯風格。哈爾濱的啤酒消費量在全中國的城市裏排名第一,世界的城市裏排名第二,據說僅次於德國的慕尼黑。

哈爾濱人愛喝啤酒,能喝啤酒,是不爭的事實。那段說哈爾濱“幾大怪”的順口溜,其中還有一句就是說哈爾濱人“喝啤酒像灌溉”。你若是真見過哈爾濱人狂喝啤酒,你就知道,這話一點也不誇張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