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十、宿舍大院的變遷(1 / 2)

十、 宿舍大院的變遷

70年代初期,我們居住的大院裏,開始發生很大的變化。

首先是居民的成分和結構變化很大,特別是大白樓裏。過去我們樓裏居住的都是省軍區的軍隊幹部和家屬,現在正悄然發生著變化。過去我們家的左鄰右舍老陶家、老孟家、老魏家等等都先後搬走了。搬來了老劉家、老王家、老許家。這幾家人的共同特點,男方都是軍隊幹部,但都是從外市縣的軍區調進來的,女方都是沒有工作的家屬,每家都有兒女幾個孩子。過去大樓的樓道裏都是幹淨暢通的,誰家都不好意思往樓道裏放什麼東西,可是現在,垃圾桶,大水缸,柳筐土籃破箱子,每家門口都堆得滿滿的。一到春天,各家各戶都做大醬,把黃豆用大鍋糊爛,然後做成一個一個大醬塊,放在自家窗外發酵,等醬塊都長了綠毛,發出一種味道後,再用小缸製作成大醬。這時節樓裏就彌漫著一股大醬的味道。把生蔥、蔬菜、黃瓜、蘿卜等洗淨切條,可以蘸大醬吃,這是東北農村和普通百姓家裏經常吃的菜。每到入秋時,各家又都開始漬酸菜。把大白菜整棵洗淨,一層層碼放在大水缸裏,每層撒上大粒鹽,把水缸裝滿,在最上麵壓上一塊大石頭。過一兩天,等白菜裏的水都被鹽浸出後,把水缸添滿水,這樣浸泡個把月,酸菜就可以吃了。這是東北地區冬天民間最主要的蔬菜,把漬好的酸菜撈出洗淨切細絲,可以用肉或葷油來炒吃,也可以做酸菜豬肉燉粉條。這時節樓裏又彌漫著酸菜的味道。

我們家不是東北本地人,大醬也不會做也不會吃,倒是學會了漬酸菜,每年入秋也要漬一大缸。

大院裏發生的另一大變化是省軍區的管理越來越鬆,直到基本不管。

1963年省軍區剛從道裏區地段街搬到鬆花江邊的友誼路時,我們這個大院是第一個宿舍樓,外牆和樓內走廊新刷了白色,每個房間的牆壁都是不同花色的彩牆,嶄新的門窗,刷了亮色紅漆的實木地板。雖然是公共廚房和公共廁所,都是全新裝修的,安裝了管道煤氣。房屋舉架很高,樓梯是水磨石的,非常寬敞。雖然隻有三層樓,但因四周沒有更高的建築,所以采光非常好。院子裏有專用的糧店和公共澡堂,一樓是軍區門診部。三樓有通訊站,院子裏有摩托隊。有專門的人員看大門。那時候無論是院子裏還是大樓裏,都幹淨得好象一塵不染。爸爸因為當時是秘書處長,搬來最早。不久軍區在通江街新蓋了宿舍,都是單元式的,每戶獨立廚房和衛生間,這幢樓被稱為“處長樓”,其時爸爸已經轉業,我們家就一直在原來的這幢大白樓繼續住下去了。

文革開始後,因為停課和社會生活逐漸混亂,一些半大孩子開始淘氣,孩子們整天上房頂玩,在樓道裏追逐嬉鬧,在牆上亂塗亂畫,在地板上亂砸,把廁所下水道的鉛管偷出去賣錢。互相打架踢門砸玻璃,把門診部裏的注射器偷出來抽水打水仗。因為商店裏食品供應變差,各家各戶開始養雞,院子裏和樓道裏開始變得又髒又亂。但是當時軍區的管理還是無處不在,每年入秋,管理處都派人來,把各家各戶和樓道裏破損的玻璃換好,把門窗修好。大汽車拉來一車一車的煤堆進院子,準備冬天供暖。糧店和浴池都照常開門。冬天到時,室外氣溫達到零下30度,可屋子裏和大樓裏都是溫暖如春。

三樓通訊站的幹部製作了一個“值日牌”,倡議樓上的各家各戶輪流值日,打掃樓道和公廁衛生。這個倡議立即被住戶們接受了。該誰家值日了,誰家就清掃,而且用拖布把走廊都拖幹淨,完事後把值日牌交給下一家。在幾年的時間裏,各家都非常認真地遵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