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陽徐家原籍安徽鳳陽,明朝正德年間徐家人徐敬川高中進士,分派來河陽任河陽縣令。
在鳳陽,徐家不是名門望族,經常受當地的大姓擠兌,徐家早就有遷出鳳陽之意。徐敬川來到河陽之後,看到河陽一縣民風淳樸,風水又極好,所以索性舉家遷至此,徐敬川就是河陽徐氏的一世祖。
徐府坐落在縣衙正北,原本是座兩進兩出的小院落,但是因為家族的興盛,徐府一擴再擴,到光緒年間徐家府宅幾乎占據了四分之一的河陽城,河陽縣曆來有句俗諺:“河陽縣,徐一半。”
自從一世祖徐敬川高中進士後,徐家的興盛時期就到來了,自明正德到清光緒年間徐家一共考出了九個進士,十四個舉人。特別需要一提的是,在清順治、康熙、雍正三朝,徐家人采取了與朝廷不合作的態度,三朝沒有參加科舉考試。康熙十八年三月,徐家八世祖徐瑜珂被強行拉到京城參加博學鴻詞科考試,結果他故意詩押錯韻,文錯抬格。正在急於籠絡人心的康熙皇帝無奈隻好放他還鄉。
一直到乾隆末年,徐家才又開始了科舉考試,這是因為一百多年沒有人出來做官,徐家在河陽的地位有些動搖,如果徐家再沒有人站出來走仕途這條路,徐家將麵臨被河陽人輕視的命運。
嘉慶元年,徐家子弟徐翻在殿試中高中一甲第二名,跨馬戴花遊街,開啟了徐家第二個興盛時代。嘉慶十八年,年僅四十的徐翻累官至戶部尚書,也就是在那一年,他的弟弟徐羽也進士及第。一門二進士,不僅在海右省名聲大振,就是在整個大清朝這樣的事情也不是很多,河陽徐家一時名動朝野。
嘉慶二十一年春天一個風和日麗的上午,剛剛進入軍機處的徐翻忽然聞到一股薺菜的清香味,這縷縷清香把他的思緒帶回到河陽老家、帶回少年時代。
在河陽老家,每到這個季節,他常常放下手中的書本,帶著他的幼弟徐羽去西嶺挖薺菜,他在前麵用小鏟子挖,弟弟徐羽提著個竹籃在後麵撿。不知為什麼,挖薺菜的畫麵多少天來始終纏繞在徐翻腦海,招之即來,揮而不去。
清明節那天,他做出了一個令人震驚的決定:寫信給在莆田做縣令的弟弟徐羽,約他一同辭官還鄉。
徐羽曆來對哥哥言聽計從,接到兄長的信後,立即上奏皇上托病辭官。徐翻和徐羽的奏折幾乎在同一天呈嘉慶帝禦覽。
一直視徐翻為肱股的嘉慶帝當然不舍得他離開,無奈徐翻徐羽弟兄兩個的去意已決。
徐翻徐羽此舉無疑是轟動朝野的大事。就徐翻來說,他可能吃透官場之情,諒透官場之險;但是徐羽是青年進士,做官的心正旺,怎麼舍得棄官而去?急流勇退實在是人情之難,然而兄弟之情,血濃於水啊!
徐翻為官十幾載,胸懷坦蕩,匿人之惡,揚人之善,心寬如海,時人皆讚其為宰相器。因此還鄉那天,文武百官相送,場麵極其感人。嘉慶帝親書一匾“乃兄乃弟是鄉是人”相贈。
從此之後,弟兄二人撫琴西山,行吟龍吟。閱遍天下古籍善本孤本,窮通三墳五典九丘八索。在書法上,徐翻習顏。徐羽追柳,二人皆於顏柳之上獨出新意,自成一體。徐翻善畫山水,徐羽則於人物上見長,二人合作把河陽縣“八景”一一畫出,他們的“龍吟行吟圖”和“西嶺春曉圖”在當時就千金難求了。
有一年,因為家族的興盛,弟兄二人決定買地建房,北鄰的王財主決定把自己家的一處房子賣給他們,但是王財主不要錢,而是要弟兄兩個合作的一幅畫,除此之外沒有商量的餘地。徐翻徐羽弟兄兩個沒有辦法,隻好合作畫了一幅“東郊春行圖”給了他,上麵有弟兄二人的題跋和徐羽的一首五言詩。光緒年間王家敗落的時候,這幅畫賣了三萬兩銀子!
自明朝正德年間以來徐家曆代收藏的名家書畫傾城傾國,徐家之富,路人皆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