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原師孝的家不在東京大學校園內。離學校不遠的南麵有一條古老的街道,這條街道翻譯成漢語叫藤原巷,已經有一千多年的曆史了。街道上居住的多是藤原家族的人,整個街道上幾乎沒有高大的建築,多數是平房,最高的是二層小樓,藤原先生一家就住在這裏。
藤原先生的家在十字路口上,座北朝南,門口不是很大。站在藤原先生的門口外,徐煥無端地想到了自己的老家。
早有侍者站在門口迎接著徐煥,徐煥和侍者打招呼後跟隨著他向院裏走去。
進入院內徐煥才發現這實際上是一個大花園,一條綠竹小道引導著前行,看到這一徑綠竹,徐煥忽然想起一個對聯的上句:一徑竹蔭涼滿地。卻苦苦想不出下句來。
他正在冥思苦想這句是何處名勝的楹聯時,眼前突然出現綠竹疊翠、菊花滿目的景象。在翠竹和菊花之中,一座高大的平房出現在眼前。
平房不僅較一般的房子高,而且麵積很大,磚木石結構,從這處房子上可以看得出日本的建築風格。——在日本的建築物中看到的大部分是直線和折線,很少見到曲線,可以用簡約二字形容,這和這個民族底蘊大有關係。
整座房子處在花木林中,如果在夏季,不走近了是很難看到的。平房向南開門,門口白色的台階與周圍的景色十分協調。
藤原先生身穿一件黑色的寬大和服、帶著他的夫人和兩個兒子早早地立在台階下麵等候了。
徐煥感動至極,他迅速向前,左手搭在右手上,兩手放在胸前,深深地鞠了一躬。藤原先生還禮畢,接著介紹家人,徐煥用日語一一鞠躬問好。
寒暄過後,藤原抬手一指門口說了聲:“明侯君,請!”
進入客廳,徐煥看到在客廳的中央偏北的地方擺著一張案桌,客廳地麵是純木鑲的地板,在案桌的一東一西各放著一個榻榻密。
徐煥和藤原先生分賓主坐下。雖然徐煥很不習慣日本人的做法,但是客隨主便,隻好盤腿坐好。
其實藤原先生知道徐煥不習慣日式坐姿,所以他並沒有選擇跪姿,而是選擇了一種比較隨便的姿勢,身子底下是柔軟的榻榻密。藤原先生的夫人和兩個兒子跪坐在下首旁聽他們師徒二人談話,這使得徐煥很不自在。
藤原先生看出來他的拘謹,笑著對他說:“明侯君,中國有句古話‘遠來的是客’,無須客氣,請隨意坐。”
徐煥落座後向客廳的四周略一打量,立即感覺到房間的設計真是窮盡匠心:別的不說,房子的位置就獨出心裁,它巧妙地利用了周圍的花園,讓花園的景物給房間增色很多,這在建築學上叫“借景”,是中國園林的傳統手法。例如,客廳最北麵不是牆壁,而是麵積很大的落地窗,落地窗裏麵鑲套著黃色的木格窗,窗外一杆杆翠綠的竹子掩映著潔淨的玻璃窗,好像窗子上畫有一幅翠竹的畫麵……類似的巧奪天工之設計在房間裏到處可見。
一個身穿和服的侍女捧著茶壺走到案前,另一個打扮相同的侍女早已經擺好了茶具。
日本茶道有繁瑣的規程,茶葉要碾得精細,茶具要擦得幹淨,主持人的動作要規範,既要有舞蹈般的節奏感和飄逸感,又要準確到位。茶道品茶很講究場所,一般均在茶室中進行。但是藤原先生今天不是讓徐煥來見識日本茶道的,所以省去了許多繁文縟節。
徐煥恭恭敬敬雙手接過侍女遞過來的茶碗,說一聲“謝謝”,然後三轉茶碗,輕品、慢飲、放回桌麵,一係列動作像一個地地道道的日本人。
一碗茶下肚,徐煥讚歎道:“多謝老師厚意,真是絕頂好茶,更是極品茶具啊,非此茶不配此具,非此具則褻瀆此茶。”
藤原先生聽見徐煥如此說,心中當然高興,他微笑著問徐煥:“明侯君,莫非你識得這茶具?”
徐煥謹慎地回答:“此碗青如天,麵如玉,蟬翼紋,晨星稀,芝麻支釘,故煥冒昧猜測,這當是汝窯珍品。”藤原頷首認可。
徐煥心中暗暗吃驚,擁有汝窯瓷器的家庭非比尋常,在收藏界曆來就有“縱有財產萬貫,不如汝瓷一片”之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