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奇妙同感力(1 / 3)

奇妙同感力

百味人生

作者:保羅·艾略羅,路易斯·穆諾

同感力,簡而言之,就是站在他人的立場上去感同身受。

何為同感力?

人類從何時開始能感受他人的情緒和想法?同感力是與生俱來,還是後天養成的?動物也具有這種能力嗎?這些都是我們研究同感力的幾個關鍵問題。

當你教孩子騎自行車的時候,當你在電影院和周圍人一起被故事情節感動得痛哭流涕的時候,當你在安慰情緒低落的朋友的時候,其實都是你的同感能力在悄無聲息地發揮著作用。同感力是一種讓人能設身處地地以另一個人的思想和情感去感受和體會周圍事物的能力,是一種對他人的關心、接受、理解和尊重,是人們在社會交往中必不可少的一種能力。

醫學界有個著名的蓋奇案例,美國一個名叫菲尼亞斯·蓋奇(1823-1861)的工人被一根金屬杆從前部刺穿了大腦,他在嚴重的腦損傷後奇跡般地存活了13年,令人稱奇的是他的行動能力和語言能力並未受影響,但是他的行為和性格發生了巨大改變,他從一個溫和禮貌、顧家的好男人變成了一個打架、酗酒、罵人的無賴。蓋奇的遭遇成了神經科學上的經典案例,它證明了個體行為看似是由個人意願決定的,但最根本的決定因素還是生理機製。

蓋奇的性情大變是因為大腦中的某個部分發生了改變。醫學家們通過分析認為,蓋奇被金屬管刺進頭部後,大腦腹內側前額葉皮層的功能喪失,這部分腦區受損會使人無法抑製自己的衝動,也沒有辦法和其他人帶有情感地去交流,即失去了同感能力,這就解釋了為什麼他像是變了一個人。

自然選擇的結果

早在幾百萬年前,遠古人類就有了同感能力,母親好像天生就能感知到自己的寶寶有什麼需求,這是一種生理和情感上的本能,正是如此,我們的下一代才會得到更好的照顧。同感力是人類進化中自然選擇的結果,其範圍也從親子之間擴展到了整個社會交往中。在動物中間也是如此,因為它們日常的捕食和防禦也需要群體性的合作。

情緒、表情和動作都會傳染

同感能力表現在幾個方麵,最基礎的就是情緒的同感力,指的是個人或群體受到其他人情緒的影響。在演唱會現場、電影院和劇院中,這種現象最常見——人們經常會跟著周圍人的情緒變化大哭或者大笑。另一個典型的例子是當嬰兒房裏有一個嬰兒開始哭,其他嬰兒便也會一波接一波地大哭起來,因而,情緒也像打哈欠一樣會傳染。

此外還有肢體動作的同感力,包括表情、動作和語言習慣,其中語言習慣是指我們的語調、口音和用詞習慣,這些都是我們在不自覺的情況下受到的影響。當別人對我們微笑時,我們的麵部肌肉也相繼開始活動,不知不覺中也會朝對方微笑,這種下意識的反應隻需十分之一秒,在我們還未察覺到的時候就已經發生了。

嬰兒能覺察到大人的情緒

這個世界上每天發生的不幸和災難有很多,如果人們看到不幸就感同身受,豈不是天天都會心碎?事實上,研究證實,同感能力隻是我們的大腦假裝經曆了發生在對方身上的事:當我們看到有人不小心拿刀切到了手,我們自己的手並不會痛,隻是我們都知道,這個人的手一定會痛。否則的話,從事醫生、護士和消防員等工作的人將無法正常工作。

研究證明,不到1歲大的小嬰兒也能感受到我們的情緒變化,如果覺察到我們不開心,它們會主動靠近來安慰我們,可見,同感力是我們生來就有的感知能力。哈佛大學實驗室的心理學家菲利克斯·沃納肯對一群不到一歲半的嬰幼兒進行了實驗:每次讓一名幼兒在滿是塑料球的彩球池裏玩,然後坐在附近的實驗人員會 “笨手笨腳”地把一本書掉在地上,實驗人員裝作很吃力地撿書的同時還會不開心地嘟囔著。幾乎所有注意到這一幕的孩子都會停止玩耍,從球池裏爬出來幫實驗員一起撿書。對此,沃納肯得出結論:在類似情境下,嬰幼兒願意幫助別人,是一種與生俱來的能力,並不是後天教育賦予的,即使是在沒有教導、指示或獎勵的情況下,他們也能慷慨地向他人伸出援手。

鏡像神經元

同感力與我們身體的哪部分神經機製有關?早在1996年,意大利帕爾瑪大學的神經科學家加科莫·裏佐拉蒂就利用猴子做了一項實驗:他們把微電極插入猴子大腦運動皮質的一個神經細胞中,誘使猴子做出拿花生的動作,以記錄該神經元產生的電脈衝。正常情況下,一旦猴子做出這個動作,連接微電極的檢測儀就會發出“嗶嗶”的響聲,說明該神經細胞正在產生同樣的電脈衝。過了一會,當一位實驗人員走進實驗室,在猴子麵前開始吃花生米時,檢測儀也“嗶嗶”地響了起來。可是,猴子並沒有做出拿花生的動作,它隻是通過眼睛看到實驗人員在做這個動作,但它的神經元竟然也產生了同樣的電脈衝。

這是一個革命性的發現,科學家們把這類神經元稱為“鏡像神經元”,它們就像鏡子一樣,直接在觀察者的大腦中映射出別人的動作和行為,我們的同感能力正是依賴這些神經元發揮作用,不需要理性分析來理解別人每個動作的意義,而是通過這些神經元“感同身受”地在大腦中模擬同樣的動作,從而迅速理解其他人的意圖和感受。

鏡像神經元也會受到聽覺的影響。意大利生物學家瓦萊麗·加薩羅讓實驗者們聽一些聲音,比如把紙撕碎的聲音,咀嚼食物的聲音和海浪聲。實驗發現,在聽覺的刺激下,被實驗者耳朵的鏡像神經元也開始活躍,並且也會想去做跟這種聲音有關的事情。精明的商家們早就發現了這一點並將其運用在產品推廣中,所以我們在鋪天蓋地的各種汽水廣告裏,總能聽到打開瓶蓋的“砰然”響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