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青年,到農村去!
編者的話
我很喜歡本刊記者謝璞在本期《故鄉的消費》專題裏寫的這段話:“從北京回家鄉,中國在變小。從高鐵到高速公路,還有國道、鄉村公路,交通在時空上逐漸抹平中國縱深度所帶來的時空差。時空在改變,也讓村鎮發生了許多改變。”
離開北上廣,我們就像是進入到另一個國度,這裏的消費習慣、生活方式是如此不同——機動三輪車可能是更有效的傳播載體,網吧是更重要的IT產品推廣陣地,刷牆廣告仍是最好的宣傳方式,贈品比試用裝更能吸引老鄉們購買,上《天天向上》這樣的娛樂節目更能迅速提高品牌的知名度…
對許多跨國公司來說,這可能意味著需要再次的“當地化”。在過去數年中,如諾基亞、寶潔、三星等公司都曾努力嚐試“下鄉”,但這個市場至今仍是本土品牌的疆場。典型如一個三四線城市步行街的“標配”,它們一定是:李寧安踏特步這類體育品牌;美特斯邦威班尼璐森馬真維斯以純這類休閑牌子;達芙妮百麗這類中低檔鞋;真功夫沙縣小吃這類快餐;還有許多不知道的假洋牌,都是動輒500平米以上的旗艦店。對“老鄉”們來說,它們就是“牌子”;反而是那些跨國大品牌,因為不熟知,所以還不如前者更有品牌驅動力。
怎麼辦?
需要建立新的對話體係—用“老鄉”們熟悉的風格、方式和渠道來做廣告、玩營銷、賣東西。“世界是平的”,不僅在消解中國與世界的隔膜和差異,它也在中國內部,拉近城市與鄉村的距離,讓沿海發達地區與發展中地區在商品、資本、信息和人才上加速流動。對跨國公司來說,讀懂如何在北上廣這樣的一線城市做生意的紅寶書,並不意味著就此讀懂了中國的“關係”,其與廣泛的農村市場事實上一直缺乏對話的能力。白酒是一種語言,但在飯店裏喝白酒還是在街邊攤上喝白酒那又需要另一種語言。國際巨星是很好的代言人,但最近剛火的電視劇裏的那個“媳婦”和“婆婆”更能讓“老鄉”們親切。
隻有深入鄉鎮,你才發現,即使在一線城市市場被跨國公司擠壓得幾無還手之力,或者根本為城市年輕人所不屑,但在這裏,這些“土特產”一樣的本土品牌依然能做得風生水起,同樣能催生出銷售規模過百億的大公司。
這是前所未有的機遇—如果說1990年代末的國企轉製改革是市場化的第一波盛宴,那麼,未來10年,中國將大力推動的城鎮化,無疑將是啟動內需市場最直接有效的推進劑,又將湧現出無數的投資機會,創富機會。知識青年,到農村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