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難測是人心(2 / 2)

是以自林鳳凰失蹤之後,方威在朝中上下大散消息。

朝中眾臣多對東廠的錦衣衛既怕又恨,今聽聞出事,自然樂得傳播。一時間閑言碎語四起,傳入雷怒海耳中,叫他好不惱恨。

其實林鳳凰自失蹤那刻起,早有人暗暗報知與他,但雷怒海以為此時林鳳凰已經沒什麼用處,也未在意,還因涉及女兒,不便追究。

但此時情境不同,趁銀若雪回京探看消息時將她臭罵一頓,限令她十日之內將林鳳凰找回,以平息滿朝上下的風言風語。

悟明和尚當日潛入林鳳凰房中之前,恐二女發覺掙紮,先噴入迷藥。

他本擬帶一具死屍走。待自房頂翻入屋中,見到林鳳凰燦如桃蕊,皓似明月的容顏後,心不禁為之顫。惜美之憐人皆有之,此乃天性,悟明和尚雖投身方外亦難免俗。

在榻前呆立半晌,終不忍下毒手,將被迷藥弄得昏暈的林鳳凰裝入布袋之中,負在背上劫出春香院後返回玉台山。

他本想從正麵回寺。但想著自己素有潔淨之名,生平不曾做過奸淫之事,若從正麵入山,必要經過數道關卡,叫其他僧人瞧見豈不猜測袋中所裝何物?又哪有猜不中的?閑語一出,必壞了自己的清白。

於是決定繞到後山攀崖入寺。但這樣一來則要先經過橫在劍閣峰半腰的小徑。

悟明和尚雖知劍閣中眾人向來與他梁濟寺僧人為仇作對,十數年之間見仗過百次,各有死傷,早相互恨入骨髓。但自恃武功高強,卻不曾將以飛天神龍翁九和為首的眾人看入眼中,以為此時已近黃昏,未必那麼巧便能相遇。

他卻不知自他踏入劍閣峰那一刻起,便已被監看之人發現,飛速報入劍閣中去了。

是以悟明隻在小徑上行過半裏不到,便見蒼鬱鬆林裏走出兩個大漢。當前那人身高過丈,粗如鐵塔,麵色黝黑。一頭花白長發不髻不束,散披在肩,因梳理得整齊,並不顯紛亂。一雙狹細鷹目微眯,鼻頭猶大,但卻方正,高聳在臉麵中間,如天外飛峰,顯得突兀。唇若獅口,牙似狼齒,半呲向外,極顯凶惡。穿一襲青色帛袍,腰束玄帶,雙手負在身後,叉腿而立,狀如天神一般。

後麵那人身材亦壯,麵色赤紅,眉目端正。一把短須生得出色,根根獨立,皆似鋼針一般四射向外,遠望如頦下趴有一隻受驚自保的刺蝟。頭上盤髻,玉簪別著,穿一襲白袍,腰束深藍色絲帶,正目色寒冷地看向他。

悟明和尚雖身在梁濟寺裏,但他早淡爭鬥之心,除去寺內事務,餘皆懶得插手過問。是以梁濟寺和劍閣眾人相爭雖久,他卻一次也不曾參與,對各人並不熟悉。

但麵雖不曾謀,名卻早聞,一看就知前立二人中臉黑的便是劍閣中的大當家,江湖上二十幾年前便稱雄名的飛天神龍翁九和;臉紅者則是二當家,人稱屠刀客的端木萬千。

悟明和尚自視雖高,但見當前立的二人威風八麵,勢猛如山,直向自己壓來,也不禁心中生怯。尤其飛天神龍翁九和,近看是人,遠望如魔,膽若小些便嚇也嚇癱了。

悟明自討若真動手,一個還許能勝,兩個便有萬難,更何況背上還負著一個林鳳凰,不如走之為妙。這樣想著,腳下使勁,就想逃脫。

他與翁九和一個稱‘一葉飄舟’,一個稱‘飛天神龍’,皆以輕身功夫了得稱名於世。二人雖各出一門,所學不同,但輕身功夫百變不離其宗,隻存小異而已。

是以悟明和尚肩頭稍傾,翁九和便已知他企圖,身形跟著移動,率先攔在他欲逃的路徑上。

悟明見走不通,忙改變方向,但隻微露意思,翁九和便已搶先截下。如此數次之後,悟明和尚暗暗心驚,才知這飛天神龍不是浪得虛名。

二人皆是大行家,眼界自然高遠,如妙手對弈,雖落一招之子而料百步之變,都清楚高下就一念之差,勝負隻些微之間。

悟明見前路難行,便想後退,可剛轉身,見路上早立二人,這二人卻比前麵兩個還要出色。

前麵這個是名道士。這道士身高也已近丈,卻不魁梧,隻平常胖瘦。但雙肩寬闊,足有三尺,遠超常人,偏偏腰卻甚細,堪稱楊柳。道袍裁得合體,貼身而穿,不見一絲褶皺,更襯得玉樹挺拔,臨風而立,英氣迫人。眉眼俊朗,鼻垂唇朱,額寬耳闊,堪稱男兒榜樣,人中秀士。雙手交疊在胸前,懷中抱著一根拂塵,三尺多長的杆兒油碧碧地,竟是精玉磨製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