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生命指征的自我監測(1 / 3)

生命指征聽起來是一個頗專業化的詞語,因為它代表著生命的活動質量。其實簡單說來,它表現在您麵前的東西就是體溫、脈搏、呼吸和血壓。毫無疑問,如果您已到了退休在家,甚至感到無所事事的年齡,就像穿衣吃飯一樣,掌握這些生命指征的測量是您保持自己身體更健康的基本技能,免得把寶貴時光浪費在整天跑醫院上。

不過,有些老人麵對這件煩瑣的事情時,心裏會滋生出一種自哀自憐的感情。那些敏感的老人會受到這些數值波動的刺激,這是非常不必要的負擔。人老了總會生病,使用了那麼多年的身體,不管哪個部位壞了,您都應該坦然接受,積極配合醫生治療。

(一)體 溫

1.正常體溫

體溫是指人體內部溫度,是人體新陳代謝和骨骼肌運動等過程中不斷產生熱能的結果,一定的體溫又是人體進行新陳代謝和生命活動的重要條件。人體正常體溫為36~37℃(腋下溫度)。受年齡、晝夜、性別和情緒等因素的影響,體溫會受到生理性的波動。

老年人由於代謝降低,體溫處在正常範圍內的低值,一般在清晨2~6時體溫最低,下午2~8時體溫最高,但波動溫度不超過0.5℃。女性體溫較男性稍高一些。

體溫測量一般通過腋下、口腔、肛門來進行,對老年人來說,以口腔測溫和腋下測溫最普遍。

如何測量體溫:

口腔測溫:先將體溫計中的水銀甩到35℃以下,將體溫計汞端放在舌頭下,閉嘴有鼻呼吸(不要用牙齒咬住體溫計),三分鍾後取出,檢視讀數。

腋下測溫:解開衣鈕,揩幹腋下,將水銀端放於腋窩中央略前的部位,夾緊體溫計,另一隻手也可握住測量位的手肘部幫助固定。腋下測溫需10分鍾,取出看明度數並作好記錄。

甩體溫計時要使用腕部力量,不要觸及他物,以防撞碎。

飯後半小時以內不要測量體溫。

不要把體溫計放在熱水中清洗或入沸水中煮,以防爆裂。

體溫計使用一段時間後要進行消毒。方法是將其浸泡於消毒液中,半小時後取出,將汞柱甩到35℃以下,再放入另一瓶消毒液中浸泡半個小時,取出後用冷開水衝洗,用紗布擦幹保存,即可下次再用。

2.低體溫

老年人由於機體功能衰退、血管硬化,身體對冷熱和氣溫的感覺都會減退,當體溫低於35℃時,且持續時間超過24小時,即可診斷患有老年低體溫症。此時,人體會反而感覺不到是冷,而是熱,甚至思維能力下降,動作不協調,呼吸心跳速度減慢,此時如不及時采取保暖措施,可致心跳驟停而猝死。

要防治老年低體溫症,首先應注意保暖,室溫應保持在15℃以上。有此病症的老年人,睡覺時可以不脫襪、不摘帽,俗語說“熱自頭上散、寒從腳下起”,就是這個道理。其次,應加強飲食營養,保證機體有充足的熱量和水分。可在兩餐之間加飲一次熱飲料,如熱牛奶、熱橙汁等。吃些溫熱性食物,如羊肉、鯉魚、薑糖水等,可適量進補人參、鹿茸、阿膠和蜂王漿等,勿食生冷刺激食品。

低體溫症一旦出現,需立即送醫院診治。低體溫症雖然屬於急症,但要緩慢複溫,一般以每小時0.6℃為宜。此外,確診為低體溫症一定要尋找基礎疾病,並給予相應治療。

患慢性病的老年人,則應盡量避免使用導致低體溫症的藥物,如巴比妥類、安定、冬眠靈、甲基多巴、利血平、三環抗抑鬱藥等。這些藥物可抑製下丘腦後部體溫調節中樞,促進周圍血管擴張,抑製血管收縮,幹擾碳水化合物的代謝,還可通過降低患者對環境的反應,幹擾老年人對寒冷的反應,致使體溫降低。因此老年人要少用或不用這些藥物,尤其是在寒冬。

3.發熱

發熱的溫度範圍是:低熱為37.2~38℃,中熱為38.1~39℃,高熱為39.1~41℃,超高熱為41℃以上。

發熱的過程:

體溫上升期:此時身體的產熱大於散熱,患者表現為畏寒、皮膚蒼白、無汗,由於皮膚血管收縮,皮膚溫度下降,有的人會出現寒戰,寒戰後體溫開始上升。體溫上升方式有驟升和漸升兩種,如體溫在短時間內升至高峰稱為驟升,常見於球菌性肺炎;如體溫在數小時內逐漸上升稱為漸升,常見於傷寒等。

高熱持續期:這個階段為產熱和散熱在較高水平上趨於平衡,體溫維持在較高狀態。表現為顏麵潮紅,皮膚灼熱,口唇幹燥,呼吸和脈搏加快,尿量減少。

退熱期:退熱期的散熱增加而產熱趨於正常,體溫恢複至正常的調節水平。此期表現為大量出汗和皮膚溫度下降。退熱方式有驟退和漸退兩種。驟退為體溫急劇下降,漸退為體溫逐漸下降。體溫下降時會因為出汗而喪失大量水分,老年人由於體弱,可能出現血壓下降、脈搏細速、四肢發冷等衰竭現象。

老年人發熱要比年輕人低,甚至有相當一部分急性膽囊炎、闌尾炎、胃腸穿孔的老年患者,體溫低於37.5℃。患嚴重感染的老年人中,還有約20%~30%不發熱或發熱反應遲緩,這往往是預後較差的表現。因此,一旦出現發熱情況,要注意做好自我護理。

您該做什麼?

觀察體溫:及時到醫院就診,明確發熱原因。每4小時測一次體溫,體溫恢複正常3天後,改為每天測體溫兩次。

做好保暖:在體溫上升期可能出現寒戰,應調節室溫,增加蓋被與衣著。

降溫:較好的方法是物理降溫。若體溫超過39℃,應準備水袋冷敷頭部;體溫超過39.5℃時,用30%~50%酒精擦浴或冷敷大動脈處(腋窩、股溝處)。

補充營養和水分:發熱時,您的消化吸收功能會降低,而分解代謝會增加,糖、脂肪、蛋白質及維生素等營養物質大量消耗,應進食營養豐富易消化的流質或半流質食品,少食多餐。發熱時,人的呼吸加快,皮膚出汗增多,導致水分大量喪失,應多飲水。尤其是藥物降溫後出現大汗淋漓,更應多飲水。如果不能進食,應靜脈輸液,以補充水分、電解質和營養物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