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改之根本要體現在“公”之上《小康》
記者手記
作者:劉建華
醫改,近十年來,各地政府從沒有停止過在失敗與成功路上的探索。有“管辦分離”模式,有“醫藥分離”模式,還有如神木全免費醫療等等。然而,我在多地衛生係統的采訪中發現,他們都在感歎:醫改了那麼多年,已經沒有了方向,不知道怎樣的改革才是正確的。但老百姓卻一直在期盼:什麼時候才能真正解決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
東莞於2013年10月在5家公立醫院試行醫藥零加價之後,於今年1月1日正式宣布在全市公立醫院全麵推行。試行醫藥分離一年的多家醫院都表示,藥品銷售沒有利潤之後增加的診查費和政府補償等,難以與原有的藥品利潤持平,甚至差額達到數百萬,而政府也因此增加上億元的財政補貼。盡管如此,東莞市依然決定全麵推行。
東莞實行醫藥零加價,不僅僅是看病貴這一問題上得到適度的緩解,更重要的是倒逼製約醫生亂開藥的行為,這將會起到一種良性循環的效果。為此,老百姓對東莞的醫改紛紛點讚。
然而,同樣是在醫改方麵做出重大決策的江西省贛州市定南縣,早在1998年便實行公立醫院私有化,將縣內公立鎮衛生所、人民醫院、中醫院、婦幼保健院和紅會醫院等全部轉賣給個人老板,接手的個人老板是賺得盆滿缽滿,可當地老百姓卻普遍反映看病貴了,迫於民憤,鎮衛生所先後被政府收回,最終也重新投入接近2個億組建“第一人民醫院”,這也將成為定南縣未來唯一一所縣級公立醫院。記者通過調查發現,如此公立醫院私有化的醫改,並不受老百姓所歡迎。
醫改政策全國各地是百花齊放,或許目前並沒有一種模式可以被全國各地所複製,但正如東莞市第八人民醫院院長鍾柏茂所言,“公立醫院就應該體現在一個‘公’字上,政府加大財政投入,降低老百姓看病費用,這樣的醫改就一定不會有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