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天地
作者:顏湘君 伍魏
“中國本信巫,秦漢以來,神仙之說盛行,漢末又大暢巫風”,巫術在中國由來以久,上古時的《山海經》中就記有巫鹹國,巫鹹諸巫“皆操不死之藥”。巫術、巫風對中國人影響深遠,以各種被意識到的或者沒有被意識到的形式左右著中國人的行為方式。
萬物有靈,正是原始巫術的思想。英國著名的人類學學者弗雷澤在他的《金枝》一書中,根據原始人“萬物有靈”的原始思維,按照交感原則,將巫術分為兩種:模仿巫術和接觸巫術。“如果我們分析巫術賴以建立的思想原則,便會發現它們可歸結為兩個方麵:第一是‘同類相生’或果必同因;第二是‘物體一經互相接觸,在中斷實體接觸後還會繼續遠距離的互相作用’。前者可稱之為‘相似律’,後者可稱作‘接觸律’或‘觸染律’。……基於相似律的法術叫做‘順勢巫術’或‘模擬巫術’。基於接觸律或觸染律的法術叫做‘接觸巫術’
服飾的巫術作用正是根據弗雷澤所闡述的兩大原則運行的,作為人類生存所必需的四者(“衣食住行”)之首,服飾在生活中頻繁地顯現出與巫術密切關聯的內涵,在中國文化背景中,服飾表現出感應、厭勝、祈福、禁忌等多方麵的巫術功能,曆代典籍、小說和現實生活為此提供了充分的例證。
一
人們認為,服飾承載了穿著人的靈魂等信息,從而可以通過某種神秘的交感,在人與服飾之間進行相互作用。這就是服飾的感應巫術功能。 《樂府詩集》記載: 《華山畿》者,宋少帝時懊惱一曲,亦變曲也。少帝時,南徐一士子,從華山畿往雲陽。見客舍有女子年十八九,悅之無因,遂感心疾。母問其故,具以啟母。母為至華山尋訪,見女具說聞感之因。脫蔽膝令母密置其席下臥之,當已。少日果差。忽舉席見蔽膝而抱持,遂吞食而死。氣欲絕,謂母日:“葬時車載,從華山度。”母從其意。比至女門,牛不肯前,打拍不動。女日:“且待須臾。”妝點沐浴,既而出。歌曰:“華山畿,君既為儂死,獨活為誰施?歡若見憐時,棺木為儂開。”棺應聲開,女透入棺,家人叩打,無如之何,乃合葬,呼日神仙塚。 蔽膝,遮在膝蓋前的圍裙,用於護膝,利於跪拜。又稱為“韍”。女子身上脫下的蔽膝對鍾情於她的男子具有巫術魔力,當密置男子席下時,男子的病便好了;反過來,當男子吞食了女子的蔽膝時,又對蔽膝的主人產生了巫術魔力,使得女子甘願生人棺與死去的男子合葬。至今在民間,使用多時的舊腰帶仍被認定可以治療對方單相思的毛病。
唐朝李朝威《柳毅傳》中有一個情節:“女曰:‘洞庭之陰,有大橘樹焉,鄉人謂之社橘。君當解去茲帶,束以他物。然後叩樹三發,當有應者。——因而隨之,無有礙矣。……’”“還家,乃訪於洞庭。洞庭之陰,果有社橘。遂易帶向樹,三擊而止。俄有武夫出於波問,……”
腰帶由於是龍女接觸過的,因此柳毅用它敲擊樹幹時,腰帶發出感應魔力而使龍宮知道來人信息,這正是服飾的感應巫術在龍女故事中的再現。
明代陸粲《庚已編》卷八《楚巫》記載,武岡州有一巫師薑聰,居所與南渭王府相近。一日,南渭王脫下裹腳布時,布被風吹至薑聰處,薑聰大喜,“謂其妻日:‘衣食至矣。’殺鴨取其首,裹以足纏,鐵釘釘之,置神座下,禁咒之,王登時足痛,至廢寢食。……自三月至歲且盡,疾時一發,必命聰禱,禱罷輒愈。”薑聰以此勒取財物,後為南渭王識破,下獄至死。 一塊極微不足道的裹腳布丟了,竟給南渭王帶來禍患,在今天看來這真是匪夷所思的天方夜譚,但在巫術語境中卻是很自然的事。認定在人和他所穿戴的服飾之間保持著交感聯係,外界無論對服飾做什麼動作都將被衣服的主人感知,盡管他當時可能已遠離在外。這樣,就可以通過服飾對人發揮巫術交感作用。古人認為,身著的服飾如同頭上脫落的頭發、口中掉出的牙齒和手上剪下的指甲一樣,都必須得到嚴肅而又認真的保護,否則,就會使個體受到傷害。
又如“衣冠塚”,塚中的衣冠因為是亡者生前穿戴過的東西,按照接觸巫術的原理,衣冠負載了亡者的信息。同樣,中國人在埋葬死者的時候,往往將亡者生前衣物統統燒化,認為衣物是死者生前接觸過的,承載了死者的魂靈,因此,生人是不能接觸的,恐懼亡靈的鬼魅作用可能使生人受到傷害。
利用服飾的感應巫術功能,可以對喪魂失魄的人實施招魂巫術:
清代蒲鬆齡《聊齋誌異》卷二《阿寶》:“生臥三日,氣咻咻若將澌滅。家人大恐,托人婉告翁,欲一招魂其家。翁笑日:‘平昔不相往還,何由遺魂吾家?家人固哀之,翁始允。巫執故服、草薦以往。女詰得其故,駭極,不聽他往,直導人室,任招呼而去。巫歸至門,生榻上已吟。既醒,女室之香奩什具,何色何名,曆言不爽。’巫師拿著孫子楚穿過的衣服和草薦前往阿寶家招魂,讓滯留在阿寶處的孫子楚靈魂附著在衣服上,再帶回孫家,從而喚醒孫子楚。
即使是現在,“我國不少地區,兒童丟魂之後,便要用他(她)的貼身衣物披在草把上到野外去呼魂,一旦認為呼來的魂已進入這一貼身衣物之中,就將之抱回家。如果久病不愈,則認為是魂為陰鬼所拘,也要以病人的內衣裹在掃帚上,一路拖著到城隍廟等地方,把裹衣掃帚圍繞廟內陰司繞三圈,然後再沿原路拖回。認為這樣做了,其人失去之魂便會隨此衣物回還其身。” 通過服飾的感應巫術功能,可使有情人終成眷屬。唐代朱揆《釵小誌·謝郎衣》中,蘇紫與謝耽的最終結合正是得力於巫術:“蘇紫藭愛謝耽,咫尺萬裏,靡由得親。遣侍兒假耽恒著小衫,晝則私服於內,夜則擁之而寢。耽知之,寄以詩日:‘蘇娘一別夢魂稀,來借青衫慰渴饑。若使閑情重作賦,也應願作謝郎衣。’謝亦取女袒服衷之,後為夫婦。”袒,指貼身衣。兩人通過彼此的服飾感應,靈魂相通、相愛,並最終得成夫婦。
二
運用巫術的方式來詛咒、製服人或物,稱為“厭勝”。在古代社會中,人們對大自然了解有限,感覺未來神秘而無法預知,因此心理上對天災或人禍總有一種莫名的恐懼感,便試圖以特殊的法事或對象來趨吉避凶,這是人們心理上無形的依靠。在服飾的運用上,人們通過有意識地利用服飾的色彩、穿著方式、配件等等,達到鎮魘、驅除妖魔鬼怪,從而保護自己的目的。 南朝齊的統治者大都崇信巫術,如齊明帝蕭鸞穿衣行事都要請巫師來加以指導。《南齊書》卷六《明帝紀》記載:“上初有疾,無輟聽覽,秘而不傳。及寢疾甚久,勑台省府署文簿求白魚以為治,外始知之。身衣絳衣,服飾皆赤,以為厭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