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孔子“本相"初探(1 / 2)

說長論短

作者:宋紅

千百年來,無論是在政還是在野,無論在朝堂還是民間,孔子在國人心目中隻是一個符號,或升騰雲端被神聖化為圖騰,或墜落泥沼被妖魔化為朽樁。時至今日,我可以考慮這個問題:影響了我們幾千年思維方式、倫理道德、生活習俗的究竟是什麼?孔子,從孕育到誕生,也曾為人子、為人夫、為人父,有過青蔥歲月的懵懂迷茫、喜怒哀樂。然而,孔子一生堅忍不拔的追求和所達到的精神思想境界,終使他成為非凡的“聖賢”聲名遠播,並遺傳百世。

作為一位人類哲學思想啟蒙時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和全世界所有的先哲一樣,並不專屬於任何個人、宗族,甚至是民族、國家、區域,而是屬於全世界、全人類的。他是人類文明處於軸心時代人類的個人主體意識覺醒、哲學思維活躍時期的眾多學者中的重要代表之一。這期間,基督、穆罕默德和釋迦牟尼分領了彼岸屬地的靈魂,而同蘇格拉底、柏拉圖、亞裏士多德奠定了西方哲學傳統一樣,孔子連同他的弟子孟子、荀子(荀子思想沒能得到公正的對待,這恰恰也是由儒家的思維方式造成的)影響了中國乃至東南亞地區的文化傳統、價值觀念以至於生活習俗,分領了現實世界的思維,倡導仁恕、誠信、慈善、正直、勇敢,則使孔子贏得了全世界的尊重敬仰。

對於孔子中老年的人生經曆,古籍史冊記述頗多,而孔子幼兒時期、青年時代的直接記錄則鮮有描述,較為正規的記錄也不過寥寥幾句,諸如“野合而生”、“嬉演俎豆”、“少貧而賤,故多能鄙事”等,給我們的信息是孔子出生的傳奇色彩和他的天資聰穎勤奮好學、家事多舛謀生多艱。但是,從孔子成年後對家事的處理、與家人的態度上可以對其少年的生活情形,我們可以做盡可能符合邏輯的推理。幾個重要人物是:其一,在單親家庭中成長起來的孔子,母親顏征在無疑是孔子一生中最重要的人,對孔子的婚姻觀、價值觀影響最大。孔父死後,孔母顏征在沒有在祖宅居住,而是帶著三歲的小孔丘遠離生地遷居魯都闕裏可謂用心良苦:一方麵可讓兒子從小接近魯國的政經禮樂中心利於孩子成才,更重要的恐怕還是遠離陬邑家族鄉裏的是非糾葛。她與孔父原配係族應是不和睦甚至是交惡的,這在孔子葬母時不知父墓何在便可見端倪。十幾年來顏征在竟從未帶兒子去父墓祭奠,單一個生活困頓所限似乎理由不充足,最大的顧慮恐是族地孔氏其他親緣的阻撓。孔子身在這種複雜的大家族關係中,十幾年隻能自稱聖人之後卻未有拜祭父墓,不能說心無憾恨,直到母親去世,他執意將父母合葬,可以看出他多年胸臆。

顏征在的一生悲多喜少、苦多甜少,母親的悲情經曆必然會對孔子一生的婚戀觀、婦女觀產生影響。縱觀孔子一生,不僅自己隻娶一位妻子,其弟子、兒孫亦是一夫一妻。對於弟子輕率休妻行為,孔子也並未有讚同態度。而他對女兒和侄女兒的婚事安排,雖一直被史書奉為美談,卻真實暴露了他與封建時代婚戀價值觀相背離:孔子將侄女嫁給前來求婚的貴族子弟,卻將親生女兒嫁給了一介平民。難道孔子真像史書認為的禮讓好姻緣?孔子那時已功成名就,大可不必以女兒的幸福換取聖人氣象的彰顯。作為父親的孔子豈不希望女兒幸福?所以孔子的這種做法應該是表明了在那個年代他自己的婚戀幸福觀。還有一件事就是孔子的兒媳改嫁,這對於當時的輿論倫理來說顯然不是件光彩的事情,而已是“名人”的孔子對此竟然沒有反對,更沒有阻攔,隻是將孫子留在了身邊。分析這些行為,再去讀孔子的“女子無才便是德”,便愈發體察到在那個年代,孔子隱含於心的對女子的深切關愛、同情和體貼,而“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也隨之讀出了另一層意味。對於“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一句,更能體味孔子對當時那些依附於權貴主子恃寵奪利、明爭暗鬥之人的厭惡。在大肆強調主奴等級、宣揚男尊女卑的古老年代,熱衷於弘揚周禮的孔子有這樣的言行,非但不像是對女子的歧視,更像是一種無奈之下外冷內熱的體諒嗬護而顯得難能可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