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神經係統常見病自我保健(1 / 3)

第一節 偏癱

1.什麼是偏癱

偏癱多由腦血管疾病引起,據國內外流行病學調查表明,腦血管病是一類嚴重威脅人類健康和壽命的常見病。腦血管病是目前世界上導致人類死亡的三大主要疾病之一。據我國1991年統計資料報道,每年腦卒中發病數達150萬之眾,是許多地區人口死亡的第一位原因。腦血管病是指腦部動脈或支配腦的頸部動脈發生病變,從而引起顱內血液循環障礙,腦組織受損的一組疾病。臨床上常以猝然昏倒,或伴有口眼歪斜、言語不清和偏癱為主要表現。腦血管病按其進程,可分為急性腦血管病(中風)和慢性腦血管病兩種。我們通常所說的腦血管病,一般指的是急性腦血管病,發病急,常危及人的生命,因此,也易引起人們的重視。而慢性腦血管病病程長,易被人忽視。腦血管病不僅死亡率高,致殘率也很高。一部分病人病情危重,經搶救脫險後遺有偏癱、吞咽困難、失語或癡呆,給家庭和社會造成了沉重的負擔。

2.如何預防腦血管疾病

怎樣加強自身的保護,努力糾正發生腦血管病的危險因素,避免發病的誘發因素,預防的關鍵在於:

“限製鹽攝入量”

鹽攝入量較高的地區,高血壓患病率也高。臨床試驗表明,限製高血壓病人的鹽攝入量,可明顯降低一部分人的血壓。據世界衛生組織(WHO)資料,人群中每日食鹽平均減少5g,則舒張壓平均下降0.532kPa(4mmHg),在限鹽的同時增加膳食中鉀的含量,降低鈉/鉀比值,食鹽每日以3~5g為宜,是預防高血壓的重要措施之一。

“注意補充水分”

即使不太渴時也要喝水,出汗過多更應及時補水。此外,研究認為腦血管疾病之所以易在清晨發生,與夜間體內缺水有關,所以,半夜醒來時可以適量飲水,以降低血黏度,預防血栓形成。

“勸阻吸煙和限製飲酒”

為預防心腦血管疾病,最好不抽煙、不飲酒、冠狀動脈和主動脈硬化症在吸煙者中比非吸煙者中嚴重:廣泛,病變的程度與吸煙量也有密切關係。有酗酒習慣的人要戒酒,或減少飲酒量,每天飲酒量不宜超過一兩白酒,以防血清脂蛋白增多。

“加強體育鍛煉”經常性地參加適當的體育活動對控製體重、增強心血管的功能、減輕體重均有極大好處。

“合理膳食”

合理膳食是防治心、腦血管疾病的關鍵。宜采用預防性食譜。預防性食譜的基本原則為:保證飲食多樣化,增加纖維膳食,降低血清膽固醇。粗雜糧、米糠、麥麩、幹豆類、海帶、蔬菜、水果等膳食纖維含量豐富,每日攝入纖維量35~45克為宜;洋蔥、大蒜、香菇、木耳、芹菜等也有降血脂的功能。多吃魚和魚油,魚油具有明顯的調節血脂功能,能夠預防動脈硬化。另外,多吃豆製品,大豆富含多種人體所必需的磷脂。常吃豆腐、豆芽、豆腐幹、豆油等豆製品,能提高蛋白質含量,豆油中豐富的不飽和脂肪酸及卵磷脂,有利於膽固醇的運轉,能夠預防心腦血管疾病。

“監測血脂、血糖”

對於45歲以上中年人、肥胖、有高脂血症家族史、經常參加應酬、精神高度緊張等高危對象,定期(至少每年一次)檢查血脂、血壓等指標,有利於早期發現病患,防止腦血管疾病發生。

3.關於腦卒中單元

腦卒中患者要想獲得更好的恢複,在初期應該住在腦卒中單元。腦卒中單元能夠提供適當的醫療診斷和早期幹預、降低合並症、病死率及相關發病因素,早期康複治療能夠降低“陰性綜合征”的發生,如軟組織攣縮、感認知損害後的廢用、過用和不良習慣,還可以減少腦卒中後繼發的合並症,如血栓、肺炎、甚至死亡。早期患者直立及主動活動能夠激發患者的覺醒水平。主動坐位平衡訓練時間開始得越遲,重力控製及調整越感到恐懼和複雜。活動的頻率和程度要基於患者的自身情況。亞級量的重複訓練對於改善運動的控製能力是必要的。中等程度肌肉負荷對於改善肌肉力量、增加心肺耐受程度是必需的。恢複期高強度物理治療及訓練可以加快恢複程度和縮短住院時間,並產生更好的功能性結果。

4.腦卒中康複治療的時機

傳統觀點認為腦梗死後早期不易搬動,腦出血發病後應該絕對臥床4周,限製患者活動,這種觀點是十分有害的,明顯增加了患者的致殘率,有時腦卒中後一動不動長期臥床,結果雙腿肌肉萎縮,骨質疏鬆,造成各關節攣縮、畸形、疼痛,這在醫學上叫“廢用綜合征”。目前主張腦出血發病後7天內,腦梗死發病隻要病情穩定就可立即進行康複,康複的療效以發病後3月內最好,特別是一個月內效果最佳,即腦卒中後越早開展規範的神經康複治療預後越好。而發病6個月後介入康複治療的患者,其運動提高明顯減慢,即腦卒中後6個月是康複的黃金時間。

“腦卒中患者錯過最佳康複時機,康複治療還有價值嗎”

目前除香港等少數地區外大多數地區康複條件很有限,許多患者錯過了最佳康複時間。據統計中國城市居民腦卒中後大多數不能及時得到有效康複治療,一旦最佳康複時間錯過,康複療效如何?康複目標是什麼?

對某些神經功能損害較重的患者而言,腦卒中後1年才進行康複,對運動功能的恢複已無大的幫助。此時的康複目標為讓患者通過學習使用“代償性技術”,如手杖、步行器、輪椅等工具,充分發揮健側的潛能、盡量克服癱瘓帶來的影響,爭取最大限度地提高生活質量,同時減輕家庭負擔。

5.腦卒中的康複原則

(1)

康複應盡早進行。在缺血性腦卒中時,隻要病人神智清楚,生命體征平穩,病情不再發展,48小時後即可進行。

(2)

康複實質是“學習、鍛煉、再鍛煉、再學習”。調動剩餘腦組織的重組和再功能。要求病人理解並積極投入才能取得康複成效。

(3)

除運動康複外尚應注意言語、認知、心理、職業與社會康複等。

(4)

腦卒中的特點是“障礙與疾病共存”,故康複應與治療並進。同時進行全麵的監護與治療。

(5)

在急性期,康複運動主要是抑製異常的原始反射活動,重建正常運動模式,其次才是加強肌肉力量的訓練。卒中康複是一個改變“質”的訓練,旨在建立病人的主動運動,要保護病人,防止並發症發生。

(6)

要嚴密觀察和關注卒中病人有無抑鬱、焦慮。抑鬱、焦慮會嚴重地影響康複的進行和功效。

(7)

約40%腦卒中病人可有複發,對此應加強相應預防措施。

(8)

已證實一些藥物,如苯丙胺、嗅隱亭分別對肢體運動和言語功能的恢複以及巴氯氛對抑製痙攣狀態有效,可選擇應用。

(9)

要強調康複是一個持續的過程,因此,要重視社區及家庭康複的重要性。

6.腦卒中後肢體運動功能障礙的康複

神經係統疾病所致的肢體癱瘓分為上運動神經元性和下運動神經元性。前者如腦血管病、腦外傷、脊髓損傷所導致的肢體癱瘓,其特點為肌張力增高,運動模式異常;後者如周圍神經損傷所致的肢體癱瘓,其特點是肌張力低、肌力減退,其康複訓練以肌力增強訓練為主。

“上運動神經元性癱”

腦部發生病變並產生抑製,病變以下的腦幹、脊髓則處於釋放階段。癱瘓肢體運動功能的恢複,開始表現為被釋放的腦幹和脊髓的活動,如姿勢反射、聯合反應和共同運動等。它們都是原始性的、低級的活動,屬於病態模式。隻有大腦功能恢複,肢體的運動才可恢複正常。應該盡量減少病態模式的出現和減輕其嚴重性,從臨床意義上說,可利用它來促進康複。其康複治療方法為:

(1)

急性期(一級康複)主要在醫院急診科或神經內科進行常規的臨床藥物治療和早期康複治療。我們將此階段稱為一級康複。運動功能康複主要內容是體位交換,保持良好體位,進行被動運動,起坐訓練,床上運動訓練和開始ADL訓練。早期康複的基本目的是防止日後出現嚴重影響康複進程的並發症,如肌肉攣縮、關節活動受限、腫脹等,並爭取功能得到盡早的改善。

①體位變換采用正確的體位擺放方法,包括仰臥位、健側臥位和患側臥位的正確體位。要求每2小時體位轉換1次,並拍背數下。床上坐位難以使患者的軀幹直立,反而激化下肢的伸肌痙攣,因此,原則上不主張采取半臥位,首先要保持患者軀幹的直立,為此可以用大枕墊於身後,髖關節屈曲90°,雙上肢置於移動小桌上,防止軀幹後仰,肘及前臂下方墊枕,以防肘部受壓。

②關節活動度的訓練從早期開始進行關節活動度的訓練,可以維持關節正常的活動範圍,有效防止肌肉廢用性萎縮的發生,促進全身功能恢複。患者在發病急性期不應到訓練室,而應在病房實施關節活動度的訓練。一般,在急性期應該每天做2次,每次10~20分鍾。全身各個關節向各個運動方向做全活動範圍的運動2-3次。開始訓練時應掌握在正常範圍的1/2以內,並注意保護關節,避免不必要的損傷。

③保持正確的椅子及輪椅上的坐姿與臥床相比,坐位有利於軀幹的伸展,可以達到促進全身身體及精神狀態改善的作用。因此在身體條件允許的前提下,應盡早離床,采取坐位。但是,坐位時隻有保持正確的坐姿,才能起到治療和訓練的目的。要求頭、頸、軀幹保持左右對稱,軀幹無扭轉現象,尤其患側肩部不得偏向後方,具體如下:軀幹伸直;髖關節、膝關節、踝關節均保持90°屈曲位;臀部盡可能坐在椅子的偏後側,以防止出現臀部過度前置,引起軀幹後傾的現象,並保持雙側臀部同等負重;膝關節以下的小腿部分保持與地麵垂直,避免出現患側髖關節外展、外旋和患側踝關節內翻、蹠屈。

④轉移動作訓練轉移動作可以分為床上的轉移,從床上坐起或起立、自床向輪椅的轉移等。

a。床上的轉移:雙手交叉前平舉,雙足撐床,頭轉向翻身側,向兩側擺動並翻身。

b。床上起坐:先做翻身動作,獲得健側臥位,將患側上肢置於體前,指示患者一邊用健側臂支撐軀幹,一邊抬起上部軀幹。必要的情況下治療者用一側手在患者頭部給予向上的輔助,另一側手幫助患側下肢移向床邊並沿床緣垂下。

c。起立:首先將坐位重心前移,移至健側下肢。治療者從腰部輔助患者做起立動作,並用自己的膝部抵住患側膝部,以促進患側膝關節的伸展。

⑤自我輔助訓練包括Bobath握手、橋式輔助,主動運動等。

⑥活動肩胛骨活動肩胛骨可以在仰臥位和健側臥位或坐位下進行。治療者一側手握住患側上肢,保持肩關節外旋位,另一側手沿肩胛骨內側緣將肩胛骨向上方、下方、前方運動。

⑦坐站練習如有條件可早期進行傾斜床站立訓練,幫助患者重獲垂直感、對抗重力肌的控製及血壓的自身調節功能。改善立位平衡和克服直立性低血壓。一般情況下要求腦梗死患者在3~4天後達到床邊坐位,2周內可訓練站立。

⑧做力所能及的日常生活活動訓練如吃飯、穿衣、洗漱等。

(2)

中期康複(二級康複)

①上肢恢複訓練在這個階段應通過運動療法和作業療法相結合的方式,充分應用到日常生活中並不斷訓練和強化,使患者恢複的功能得以鞏固。上肢功能訓練中應避免患者過度緊張和過分用力,否則會使痙攣加劇,影響功能的改善和發揮。如果患者麻痹較重,患側上肢及患手難於完全恢複時,切不可放棄患側,因為對患側的忽視反而會加重麻痹,應加強對軀幹、上肢的雙側性運動,並有意識地將患側上肢置於患者自身的視線之內。

②下肢恢複訓練此期下肢功能訓練主要以改善步態為主。恢複步行能力的偏癱患者,往往由於缺乏膝關節良好的選擇性屈伸運動,和踝關節選擇性背屈、蹠屈運動,以及平衡能力不夠充分等原因造成步態異常。在進行改善步態訓練時,首先應該從這些方麵入手,通過訓練力求完成患足先足跟、後足尖著地的步行。具體的訓練方法有:踝關節選擇性背屈和蹠屈運動訓練、自立位向前邁出患側下肢訓練,待患側下肢伸肌痙攣完全消失後,指示患者自立位向前邁出患側下肢,要求邁出的下肢必須保持踝關節背屈並避免出現內翻。可以反複多次進行此項訓練,治療者可以給予必要的輔助。當患側下肢向前邁出時,應該避免出現和及時糾正踝關節內翻。

a。加強患側下肢負重和平衡能力的訓練:可利用滑板的動作訓練、體重計的動作訓練。

b。向後方邁步訓練:人體在向後邁步時,首先需要屈膝而不是上提骨盆,以便髖關節獲得充分伸展,踝關節獲得充分背屈,因此練習向後邁步對改善步態是行之有效的。

c。骨盆和肩胛帶旋轉訓練:肩胛帶的旋轉可以帶動上肢擺動,骨盆的旋轉有助於抑製下肢痙攣,它們都對改善步行的協調性起重要作用。

③感覺障礙恢複訓練很多偏癱患者存在運動障礙的同時常伴有感覺障礙。感覺功能和運動功能有密切關係,感覺功能出現感覺喪失、遲鈍、過敏等障礙時,會嚴重影響運動功能。因此若將感覺訓練、運動訓練截然分開將收效甚微,必須建立感覺運動訓練一體化的概念。

進行感覺訓練應該注意以下原則:

a。糾正異常肌緊張使其正常化;抑製異常姿勢和病理性運動模式。

b。施加感覺刺激時,必須防止由於刺激造成痙攣加重。

c。為獲得最佳的治療效果必須取得患者的合作,因此向患者作解釋說明是必不可少的。

d。治療者應有充足的思想準備,感覺的恢複不可能在短時間出現,需要長期反複訓練。因此,訓練時同一動作或同一種刺激需要反複多次,不能頻繁更換訓練用具。

e。根據患者感覺障礙的程度選擇適當的訓練方法和訓練用具,訓練要循序漸進、由易到難、由簡單到複雜。

f。感覺障礙患者除了運動機能有較大的影響之外,感覺的喪失或遲鈍還易造成燙傷、創傷以及感染等,所以治療者要幫助患者在治療和日常生活中,養成用視覺代償感覺的習慣,防止造成外傷。

訓練方法:包括上肢運動機能的恢複訓練、患側上肢負重訓練及位置覺障礙和運動覺障礙訓練、書寫練習等。

④痙攣的康複方法痙攣的治療在腦血管病康複治療中占有重要地位,如不及時治療或治療不當,會給腦血管病患者留下後遺症,影響其日常生活能力。

(3)

後期康複(三級康複)

此期患者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使用患側肢體。康複訓練的主要目的在於如何使患者更加自如使用患側,如何更好地在日常生活中應用通過訓練掌握的技能,提高ADL能力,在保證運動質量的基礎上提高速度,最大限度提高生存質量。此期一般患者已經回到社區和家中,我們稱為三級康複。

後期康複訓練方法為繼續前一階段的訓練,進一步鞏固、提高並運用到日常生活中。

①上肢功能訓練:主要是加強手指的精細動作訓練,如纏毛線、玩撲克、棋類運動等。

②下肢功能訓練:

a。側方行走訓練:先向健側後向患側。

b。改善步態訓練:骨盆放鬆,屈膝加強訓練。在姿勢鏡下校正步態。

c。促進患側下肢支撐能力:站立位,健腿在前,患腿在後,重心前移。患足足跟不能離地;患肢負重站立,健肢前後邁步。

d。步行訓練:雙下肢具有一定負重能力、具有一定平衡能力、具有一定下肢擺動功能時可考慮步行訓練。可采用散步、走一字步等方法。

③家庭日常生活活動指導:利用現有的功能,獨立進行洗刷、打掃、備餐、烹飪及電器的使用。

④輔導利用社區資源可進行的訓練和活動,幫助正確運用輔助器具等。

7.腦卒中合並症的處理

“吞咽困難”

吞咽困難是腦卒中後相對常見的合並症之一。它可導致唾液、食物或飲料的誤吸。預測吞咽困難的流行程度是比較困難的。早期發現和治療對於預防誤吸及脫水很重要。原發缺損是指吞咽的口期和咽期的不協調,吞咽反射的刺激延遲或缺乏,或兩個原因並存。一旦確定吞咽困難,一定從坐位開始進行口麵部肌肉的針對性訓練,這樣有助於咀嚼及吞咽安全。持續不斷的調整飲食,有助於吞咽控製的重新建立。嚴重的吞咽困難者,需要鼻飼管喂食。熒光吞鋇影像檢查可評測吞咽的咽期,並且明確吞咽困難難以恢複和誤吸的原因。

“尿失禁”

此症較為常見,但通常是短暫的。它可能與運動感覺缺損、交流困難(幹預時滿足了解病情的需要)、製動等因素相關,也與認知缺損及患者對問題的不重視等因素有關。有證據表明神經缺損可導致尿瀦留、尿失禁,或兩者並存,並需要導尿管導尿。盡早站立的控製、及早的活動通常有助於患者克服一過性尿失禁問題,否則,需進行膀胱訓練。持續性尿失禁可能是繼發於認知功能障礙,預後也差。

“交流障礙”

失語(失語症)是語言的功能障礙。失語與言語的運動功能障礙導致的力弱及口腔器官肌肉控製的不協調有區別。後者稱為構音障礙。交流障礙常使患者感到孤獨,交流失敗更可能導致患者憤怒及挫折感。患者通常使用手勢、位置提示、視覺示意、麵部表情、簡短句子和雙目接觸等方式重新建立交流,這是非常必要的。語言缺損的患者通常有一定程度的自然恢複。言語、語言專業人士要明確問題的類型及嚴重程度,並能夠提供建議,使患者獲得最好的交流方式。

“肩痛”

癱瘓的、無保護的肩關節在患者起身或患肢被牽拉時,容易造成損傷。可以使用功能性電刺激、Handerson肩帶和Bobath肩帶來預防肩關節半脫位。正確的起身轉移方法應該是使用床單轉移。滑板可以使患者床椅、桌旁轉移。當患者座椅坐位時,肩關節的位置尤為重要。被動關節活動範圍練習可以提供肩胛骨更好的穩定性,同時使肱骨利用外旋和屈曲產生聯合運動,而不是單純的外展活動。

“視覺空間忽略”

是指腦卒中患者常出現過度注視右側。這一功能障礙較為複雜,常表現為患者頭部和眼睛斜向右側,不能轉向左側,隻關注右側的提示或活動。為達到治療目的,要強調訓練活動的特征及有關的提示方法。讓患者尋找特定的物體(具體目標)替代反複提醒轉頭轉眼(抽象目標)。使家屬了解這一功能障礙,能有助於患者的頭部及眼睛的重新定向。應避免右側的額外刺激,如擺放在右側的電視和收音機。強調患側的注意可以迅速地改善視覺空間忽略。應盡快將臨床疾病為中心的治療轉為滿足患者最大需求的活動及功能訓練為導向,後者能使患者重新獲得有效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

8.腦卒中的持續康複

長期殘疾和腦卒中後的社會和情感後遺症等均影響出院患者的生活質量。隨訪服務或許很差,或許根本沒有。許多患者抱怨出院後缺少康複,從而功能再次缺失。最近調查顯示,隨訪後的康複服務缺乏超出了最基本的社區水平服務和支持。這是由於專業人士之間,患者、家屬及醫護人員之間的溝通缺乏,高水平的患者不滿意,以及患者能力專業化的預期值低所致。

出院後腦卒中患者的處理,忽略的主要問題是轉診困難,缺乏殘疾人社區訓練的設施,以及忽視針對殘疾的個體繼續康複訓練中最明顯的需要,這包括不僅是訓練的保持,還應有功能能力的促進和體能的提高。康複初期住院患者獲得全部的潛能,能夠影響到患者自身導致生活改變的壓力調整。患者一旦回到家中,可能增強動力、改善功能、影響患者功能恢複的因素變得更明顯。沒有持續的、高水平的訓練計劃保持個體功能能力的促進發展,一旦置於康複機構之外,康複已獲得的功能將喪失。

9.腦卒中的三級康複

腦卒中三級康複是指由三級甲等醫院神經科、康複中心或三甲醫院康複科、社區醫療機構組成的三級醫療康複體係。患者首先在三甲醫院神經科住院並接受早期康複治療,達到能夠生活自理、回歸家庭標準後,轉到社區醫療機構做進一步康複訓練以鞏固效果,進一步提高運動功能、交流和日常生活能力。對於尚不能達到自理的患者,轉康複中心或三甲醫院康複科接受康複治療,其目標是讓患者能達到大部分日常生活能自理,為期2個月左右,而後轉到社區做進一步康複訓練,總體時間約半年。

10.腦血管病病人怎樣進行家庭護理

發生腦血管病後,除應及時請醫生診治外,家庭護理也是治療的重要一環,不可忽視。那麼,家庭護理應做些什麼呢?

(1)

家屬要多方耐心關照病人,積極幫助病人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中風病人常表現煩躁易怒或悲觀失望,家庭要經常開導病人,使之心情開朗,消除顧慮,保持樂觀情緒,以利於病情好轉。

(2)

注意飲食,保證足夠的熱量供給。中風病人宜食清淡、易消化而富有營養的食物,可讓其多吃些新鮮蔬菜、水果及豆製品。忌食過鹹、過甜及辛辣、油膩等食物,並應經常保持二便通暢。

(3)

要常更換體位,預防褥瘡、肺炎等並發症的發生。家屬要鼓勵或幫助病人經常更換體位,避免患肢受壓時間過久而發生褥瘡。一般可每2~3小時翻身1次。還應注意保持皮膚和被褥的幹燥、清潔。皮膚有輕度破潰時,可用滑石粉或塗些龍膽紫藥水治療。破潰嚴重或局部發黑,可在患處放置氣圈,避免局部受壓,並注意敷藥,使之早日痊愈。

經常更換體位,也有利於痰液咯出及改善肺部血液循環,故可有效地預防肺炎的發生。

(4)

加強語言訓練及被動活動患肢,促進功能恢複。當病情穩定時,家屬應及早幫助病人進行語言訓練及被動活動患肢。也可以自己用健側肢體幫助患側肢體活動,防止癱瘓側肢體肌肉萎縮或關節強直,以促進早日恢複語言和運動功能。

(5)

細心觀察病情變化,當發現患者的神誌、語言或患肢功能漸重時,要及時請醫生治療。

11.腦卒中患者的心理調整

腦血管疾病患者大多數有中樞神經係統的器質性病變,功能恢複很慢,多數不能完全恢複,患者由於後遺症,生活上不能自理,在情緒上表現為恐懼、悲觀,對康複失去信心。康複教育的首要任務是指導患者理解康複鍛煉的目的和樹立信心,堅持鍛煉,消除患者及其家屬對腦血管疾病和並發症的不良心態。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常表現出急於求成,經過一段時間治療後如果效果不明顯,他們常有很重的思想負擔,因此應對患者及其家屬詳細講解有關知識,並指導家屬在行動上給予積極的幫助,樹立康複的信心,積極配合治療,最大限度地發揮患者的殘存功能,落實康複計劃,同時使家屬了解適應疾病的發展狀態,緩解患者的行為退化。

12.腦卒中患者的心理分期

近年來,腦卒中的診治水平不斷提高龍去脈,急性期死亡率明顯下降,但仍可殘留運動功能障礙、語言功能障礙、心理或情感障礙等。目前將傷殘者的心理分為拒絕承認期、憤怒期、討價還價期、抑鬱期、接受現實期,現就腦卒中患者不同心理時期的康複治療方法介紹如下。

“拒絕承認期”

大多數腦卒中患者平時身體尚健康,對突然出現的偏癱、失語等感到意外,在心理上沒有準備,從而不接受治療,有的因為過度的悲觀而產生自殺傾向。這時患者多處於急性期,意識水平較低,一般均表現為半身弛緩性癱瘓,相當於Brunnstrom1~2期,除了藥物治療、早期康複等治療以及加強防護外,還要注意預防患肢腫脹、肌肉萎縮、關節活動受限等並發症。應強調保持良好的功能體位,為進一步康複訓練創造條件。本階段以健側側臥位為第一體位,每2~3期需要變更體位,選用仰臥位,也稱第二體位,並要防止踝關節蹠屈。

“憤怒期”

患者認識到傷殘的存在後,表現為悲憤、煩躁,並拒絕治療,甚至敵視周圍的人,借以發泄自己對疾病的反抗情緒。這時患者需要大量的心理支持,盡早幫助其開始功能鍛煉。由簡單的臥位訓練到肢體的訓練,並注意肢體主動與被動運動結合進行。

“討價還價期”

患者已經認識到自己的疾病,求醫迫切,對醫務人員的治療十分配合。應向患者講明疾病的長期性,防止大量的功能運動。若一味進行提升肌力的治療和訓練,會使痙攣加重,誘發出聯合反應和強化病理性共同運動等異常運動模式,通常為“誤用綜合征”,將治療引入盲區。此時宜進行抑製肌張力的訓練,如降低軀幹和肢體的肌張力、抑製痙攣的訓練。

“抑鬱期”

患者覺察到無力自助,不能保持自己的尊嚴。由於對治療效果不能立竿見影而不滿,從而喪失了對疾病恢複的信心。當這類情緒進一步發展時,在特定條件下可能產生自殺意念。抑鬱對腦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ADL)、認知功能及運動功能的恢複有明顯的負麵影響。這時家庭的理解、家屬探視次數和患者康複回歸後的社會角色都起重要的作用。幫助患者緩解抑鬱促進康複是醫護人員和家屬的共同責任。

“接受期”

在醫務人員及親友幫助下,患者抑鬱狀態緩解之後,能接受現實,對疾病有了深入了解,逐步認清自己能幹的或不能幹的事,主動解決一些困難,改變了依賴醫護人員的心理,逐步達到心理平穩狀態。這時病人功能已基本恢複,可回歸社會,但環境因素對康複繼續起重要作用。要使患者認識到功能康複的長期性,並實施家庭康複幹預,製定治療計劃、康複鍛煉計劃、飲食作息計劃等,把功能鍛煉引入到日常的生活中去。

13.影響康複預後的因素

“原發因素”

對康複效果的影響程度決定於腦卒中病因、部位及病情,腦卒中發病後有以下症狀的,康複預後差,多數恢複困難:

①弛緩性麻痹持續1個月以上;

②去腦強直或去皮層強直;

③醒狀昏迷和閉鎖綜合征;

④昏睡等意識障礙持續時間長;

⑤長時間尿、便失禁;

⑥雙側性偏癱;

⑦半側視空間失語、半側身體失語,病態失語等存在;

⑧癡呆,食欲缺乏;

⑨精神障礙;

⑩深部感覺障礙;小腦共濟失調、複視、凝視。

[11]

眼震、麻痹;假性球麻痹。

[12]

“繼發因素”影響康複預後的主要有以下兩種:

(1)

由於長期靜止臥床而發生的肌萎縮、攣縮、骨質疏鬆症、關節炎、關節周圍炎、肩手綜合征、直立性低血壓、褥瘡、吸入性肺炎等。

(2)

人為不適當訓練而發生的,如粗暴的關節被動活動,當患側下肢無力時又不用支具而步行,均可導致關節、軟組織損傷。主要表現為韌帶鬆弛、肌腱斷裂、炎症、鈣化、關節痙攣加重等。

14.腦卒中後下肢功能恢複預測

(1)

讓患者抬起患肢,如能屈伸膝關節,90%能恢複步行,其中60%~70%能獨立步行。

(2)

患側仰臥,主動直腿抬高,其中獨立步行為45%~55%,輔助步行占35%~45%,10%不能步行。

(3)

患側仰臥,屈髖屈膝,將病膝直立於床上,能獨立步行的僅有25%~35%,55%~65%能輔助步行,10%不能步行。

(4)

上述①、②、③項均不能完成,33%有可能獨立步行,33%能輔助步行,不能步行的有33%。

15.腦卒中後手功能恢複預測

(1)

患病當天就能完成屈伸運動者,幾乎全部可恢複到正常。

(2)

病後1個月內手指可進行屈伸運動者,大部分恢複為實用手,小部分為輔助手。

(3)

發病後13個月內能屈伸運動者,多數為廢用手,小部分恢複輔助手。

(4)

發病後3個月仍未能運動或運動不完成,則全部為廢用手。

16.癱瘓病人伴有疼痛時怎樣治療對於癱瘓病人伴有疼痛時,主要是針對疾病的性質和疼痛的程度進行治療。

肩關節半脫位可在肘下及頸部間掛一吊帶,讓吊帶起到牽拉肩關節肌肉韌帶的作用,使上肢的大部分重量移植到頸後,並應經常做肩關節的牽拉練習及配合熱敷、熱水浴等治療。

肩手綜合征目前尚無特異療法,至晚期多形成殘疾,要注意預防和早期治療。一旦發病後,要盡快消除水腫,減輕疼痛和防止患肢強直。可應用超短波或溫熱療法,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環,緩解疼痛。結合按摩,被動及主動運動,防止肌肉萎縮,恢複關節活動。口服小劑量激素或局部用醋酸強的鬆龍封閉,外塗扶他林乳膠等,均有較好療效。

肩關節周圍炎引起的疼痛,常為粘連和壓迫等所致,當藥物治療無效時,可行牽拉或手術,以解除粘連和壓迫,使疼痛得以控製。

疼痛嚴重者,適當服用去痛片、布絡芬、芬必得等對症治療,也不可忽視。而對慢性疼痛者,還應注意情緒和心理因素的調整,樹立信心,加強患肢功能鍛煉。積極參加社會活動,培養業餘愛好和興趣,分散對疼痛的注意力。對伴有焦慮不安的患者,可服用多慮平、穀維素、舒樂安定等藥物治療。

17.腦卒中康複的七大理念

“康複治療越早越好”

偏癱的康複治療越早越好,卒中病人在急性期開始康複治療,可加快恢複的速度。在病人生命體征(如呼吸、血壓、脈搏、瞳孔改變等)平穩、神經症狀不再發展時即可開始康複治療,一般來說腦梗發病後2~3天,腦出血可推遲至7天左右,就應漸進性地對患者進行早期、科學的主動性康複治療。

“廢除依賴思想”

有些病人幻想有“一吃就好”的靈丹妙藥,有些患者對醫生和家屬過分依賴,認為醫生的手法、針灸或家人按摩才是治療,這都不對。腦卒中後,僅憑藥物治療不可能獲得肢體、語言等功能的完全恢複,而必須結合康複鍛煉,進行包括肢體功能,言語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的訓練。也隻有憑借努力訓練和堅強毅力,卒中患者才有可能康複。

“尊重康複恢複規律”

一般來說,偏癱患者的運動功能恢複以頭顱、軀幹和大關節恢複相對較快,下肢運動功能恢複比上肢運動功能恢複早。肢體的運動功能恢複以先近端後遠端的順序出現。主動性康複訓練應遵循癱瘓恢複的規律性,先從軀幹、肩胛帶、骨盆帶開始,按坐位、站位、步行以及肢體近端至遠端的順序進行。

“重治療,更要重預防”腦梗死的形成是個慢過程,有許多危險因素,如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症、肥胖、冠心病、吸煙等。早期發現和控製,可降低腦血管病的發病率。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種藥能夠將嚴重的腦動脈硬化恢複正常,將壞死的神經細胞複活。然而,早期動脈硬化、早期高血壓、高血脂、肥胖卻是可以治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