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6章 用藥如用兵,科學用藥才能治好病 (3)(1 / 2)

第五篇第二十章 用藥如用兵,科學用藥才能治好病 (3)

有的人為圖省事,吃藥片不用溫開水送服,而是用唾液把藥片直接吞咽下去。這樣服藥片對身體有許多害處。比如影響療效、損傷食管,甚至藥片誤入氣管而發生生命危險。

人的食管本身有三個生理性狹窄部。藥片最容易停留在食管與氣管的交叉處;有風心病二尖瓣狹窄心房增大的病人,由於食管受壓、管腔變窄更容易使藥片在食管中停留,如果幹吞藥片很可能會使藥片卡在食管中而導致食管炎或食管潰瘍。引起食管損傷的藥物較多,主要是一些對食管黏膜有刺激、腐蝕作用的藥片、藥丸或膠囊等。常見的有阿司匹林、四環素、多西環素、奎尼丁、氯化鉀、保泰鬆、吲哚美辛、潑尼鬆。一旦發生食管損傷,病人就會覺得胸骨後燒灼感、壓迫感或疼痛;有的還會出現吞咽困難。另外,幹吞藥片會使藥物溶解緩慢,如果是糖衣片起效更慢。

因此,為了充分發揮藥物療效,防止副作用的發生,服藥時切忌幹吞。正確的服藥方法是:取站立位,先把藥片放入口內,然後喝上一口水,稍把頭向上仰並做吞咽動作,藥片隨水經食管而順利進入胃內。膠囊外殼是用明膠做的,遇水能產生一定黏性,幹吞最易附在食管內壁,還因膠囊比水的比重小,在水中是上浮的,故吞服時頭部不宜上仰,否則送服的水吞下而膠囊仍卡在食管中,如把頭部向下略前傾,這樣較易吞下。待藥片吞下後不要馬上躺下,隔5分鍾再喝一些水。這樣服藥可以促進吸收,提高療效,並能減輕一些藥物的不良反應。

服藥前後不宜吃水果

病人在服藥前、後半小時內最好不要吃水果,因為有些水果中含有可與藥物發生化學反應的物質,使藥效降低。某些水果含有鞣質成分,在青澀的水果中存在較多,如未熟的柿子、蘋果、杏等。這種成分雖是天然植物成分,但容易和藥物發生化學反應,導致藥物在人體內聚集沉澱,溶解度變小,從而使藥效降低。

多數水果含檸檬酸和蘋果酸,它們會改變腸道中的pH值,進而間接影響到藥物作用。對pH值敏感的藥物,如口服青黴素類藥物,與酸性較大的水果(如山楂、葡萄等)一同服用時,會影響到藥物的療效。

水果中一般含有鈣和鎂等金屬離子,這些成分可以和某些類別的藥物(如四環素類)產生綜合反應,形成難溶的複合物,使藥物在體內的吸收受阻。人們常用的降血脂藥、抗生素、安眠藥、抗過敏藥等,均可能與水果中的物質發生相互作用,使藥物失效或產生毒副作用。如某些抗過敏藥可能與柚子、柑橘類水果發生反應,引起心律失常,甚至引發致命性心室纖維性顫動。過敏性鼻炎的患者在服用抗過敏藥物(特非那定)的同時,如飲用了葡萄柚(又稱胡柚)汁就可能中毒死亡。

亂吃感冒藥有隱患

許多人得了普通感冒後,常常不去醫院就診,而是自己服用一些解熱鎮痛藥、抗菌素或中藥治療。雖然有時可以使病程縮短,但也會帶來一些問題,尤其是抗菌素的使用。

由於約70%~80%的普通感冒是由病毒引起的,僅有小部分可能會混合細菌感染,而且,一般都發生在得病的幾天以後,因此,絕大多數情況下即使不使用抗菌素,感冒也能痊愈。事實上,現在已經有很多人感覺到,感冒後服了很多抗菌素,效果並不明顯,其主要原因就是由於感冒大多數為病毒所引起,抗菌素並沒有治療作用。更令人擔憂的是由於抗菌素的隨意濫用,其結果是不但沒有治療效果,還導致了大量耐藥菌株的出現。濫用抗菌素還會造成體內正常菌群失調,使一些非致病菌成為致病菌,從而使病情加重。

那麼,得了普通感冒,到底該如何治療呢?通常以對症治療為主。還可以服用大劑量的維生素C。這是因為大劑量的維生素C(500~1000毫克)能有效幫助合成抗體,激活白細胞,全麵增強人體的抵抗力。

由此可見,患了普通感冒,特別是症狀不嚴重時,不要隨便服用抗菌素。即使需要服用此類藥物,也應在醫師指導的情況下,按療程服藥。

當心致癌藥物害了你

一些藥物一定要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藥可以治病,不當使用也會致癌。如果必須長期大劑量服用的藥物,一定要定期到醫院谘詢。

如果長期服用非那西丁、氨基比林、複方阿斯匹林、氨非咖片、去痛片等藥物,會引起膀胱癌;硫唑嘌吟可誘發淋巴癌、白血病、宮頸癌、唇鱗狀上皮癌等;環磷酰胺會誘發膀胱癌、淋巴瘤和急性白血病:長期使用氨甲喋呤治療牛皮癬,會誘發腎癌和乳腺癌。

長期大量使用甲基睾丸酮等藥物治療再生障礙性貧血等疾病,容易引起肝細胞癌。長期服用氯黴素片劑、針劑和氯黴素眼藥水,會致使白細胞減少,引發再生障礙性貧血和急性白血病。長期服用利血平的婦女,尤其是絕經後的婦女,易患乳腺癌。氯仿、砷化合物、煤焦油軟膏等藥物,都具有不同程度的致癌作用。

用藥品種不宜過多

如果一種藥就能治好病,就不要用兩種,因為藥物在治療使用的同時,也會產生副作用。但是,有些老年人通常患有多種慢性病,需要幾種藥物聯合使用,這些藥物的使用應按醫囑要求執行。有些老年病人用藥達10種以上,許多藥物是不必要的,效果不確切,安全程度也難預料,它的危害是顯而易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