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穴】氣海穴、三陰交穴、關元穴、脾俞穴、足三裏穴、肝俞穴、腎俞穴、血海穴、太衝穴、命門穴、膈俞穴、中極穴、腰俞穴、次髎穴
【方法】
【真空抽氣罐法】
取氣海穴、三陰交穴、關元穴,先吸拔氣海穴、三陰交穴,後吸拔關元穴,留罐10~15分鍾。
氣虛型加拔脾俞穴、足三裏穴;血虛型加拔肝俞穴、足三裏穴;腎虛型加拔腎俞穴;血熱型加拔血海穴、太衝穴;血寒型加拔命門穴、膈俞穴;氣滯血瘀型加拔太衝穴、子宮穴和血海穴。
【火罐法】
取任脈的氣海穴至中極穴,吸拔後用火罐循經來回推罐,再依次取督脈的命門穴至腰俞穴、膀胱經的腎俞穴至次髎穴,用相同方法推罐。每次10~20分鍾,每日1次,10次為一療程,在經前2~3天開始,至經後2~3天結束。
【寒凝型:生薑紅糖水】
材料:生薑10克,山楂12克,紅糖10克。
做法:
將三者放入鍋中,加水適量,大火煮沸後轉小火煎煮15分鍾左右。每日1次,每次200~250毫升。
【血熱型:芹菜牛肉粥】
材料:芹菜120克,粳米100克,牛肉(肥瘦相間)25克。
做法:
芹菜洗淨切末,牛肉蒸熟切末。將芹菜與粳米一同放入鍋中煮粥,粥將熟時放入牛肉末,燒煮片刻即可。
【氣滯型:川芎白芷燉魚頭】
材料:鰱魚頭250克,紅棗80克,川芎12克,白芷12克,生薑片、鹽各適量。
做法:
材料洗淨,紅棗去核,魚頭斬件。將川芎、白芷、紅棗、薑、鰱魚頭放入燉盅,加適量水,蓋上蓋隔水燉2~4個小時,出鍋前調入鹽。
【氣虛型:黑木耳紅棗茶】
材料:黑木耳30克,紅棗20枚。
做法:
將黑木耳泡發後,與紅棗一同煎煮湯汁服之。每日1次,連服。
痛經
痛經是指女性在經期及其前後,出現小腹或腰部疼痛、墜痛,隨月經周期而發,嚴重者還會出現惡心嘔吐、冷汗淋漓、手足厥冷,甚至昏厥等現象,給工作及生活帶來很大的影響。通常氣血瘀滯型痛經表現為經前或經期小腹、乳房脹痛,拒按,量少,色黑有塊,塊下疼痛減;寒濕凝結型痛經表現為經期小腹冷痛,量少,色紫黯有塊,得熱痛減;氣血虧虛型痛經表現為經期或經後小腹隱痛喜按,量少質稀,心悸氣短;肝腎虧虛型痛經表現為經後小腹隱痛,顏色暗淡,量少質稀,頭暈,耳鳴,腰骶酸痛,潮熱。痛經多見於青春期少女、未婚及已婚未育者。中醫認為,寒凝血瘀、氣機不順、包絡阻滯、氣血虧虛、經脈失養都會造成月經疼痛。
【取穴】氣海穴、中極穴、三陰交穴、關元穴、地機穴、足三裏穴、脾俞穴、肝俞穴、腎俞穴、血海穴、歸來穴、天樞穴、大椎穴、大腸俞穴、膈俞穴、命門穴、腰陽關穴、陰陵泉穴、豐隆穴、中脘穴、合穀穴
【方法】
【火罐法】
氣滯血瘀型取氣海穴、中極穴、三陰交穴,寒濕凝滯型取關元穴、中極穴、地機穴、三陰交穴,氣血虧虛型取氣海穴、足三裏穴、三陰交穴、脾俞穴,肝腎虧損型取肝俞穴、腎俞穴、三陰交穴,按照先仰臥後俯臥的順序吸拔穴位,留罐10~15分鍾。經前1周開始,經淨為一療程,連續拔罐3~6個療程。
【溫罐法】
取中極穴、歸來穴、天樞穴、大椎穴、肝俞穴、腎俞穴、大腸俞穴,吸拔穴位15分鍾。
氣滯血瘀型加拔膈俞穴、血海穴、三陰交穴;寒濕凝滯型加拔命門穴、腰陽關穴、陰陵泉穴、豐隆穴;氣血虧虛加拔中脘穴、足三裏穴、陰陵泉穴、合穀穴;肝腎虧損型加拔命門穴、腰陽關穴。拔罐後用艾條溫灸穴位5~10分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