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水少了,且嘴裏總是幹幹的,代表你的津液不足,是內燥的表現。這個時候就要注意多喝水,多吃酸味的食物,蘋果、梨子、葡萄等都是不錯的選擇,隻要含水分很多就可以了。
事實上,疾病在發生之前往往都是有征兆的,我們應以積極的心態關注身體的變化,發現隱藏在我們身體中的健康信息,做到未病先防,這才能真正做到益壽延年。
飲食中的“五味”奧秘
中醫一直用五行(即金、木、水、火、土)理論來解釋人體的生理病理,認為人體的五髒是與五行互相對應,此外,食物分辛、甘、酸、鹹、苦五味,而這五種味道又正好與人體五髒一一對應。例如,肺宜苦,此味可以助肺氣肅降;肝宜甘,此味可以緩解肝氣的勁急;脾宜鹹,此味可以使脾不會運化過度;心宜酸,此味可以收斂心火;腎宜辛,此味可以宣散和提升腎水之陽氣。
在這一方麵,張仲景同樣有很詳細的闡述。他認為:“所食之味,有與病相宜,有與身為害。若得宜則益體,害則成疾。”五髒各有所喜,而食物也是各有偏性,因此,養生要根據身體狀況選擇合適的食物,注意飲食的度,令食物的五味與五髒的喜好相一致,以滋養五髒,嗬護身體。
1辛對肺:辛類的食物是走氣的,同時,肺主氣,故肺出了問題不宜吃辛味食物。然而,辛味具有發散風寒、行氣止痛等作用,如蔥薑善散風寒、治感冒,胡椒能祛寒止痛,茴香能理氣,故這類食物對肺髒健康而需要驅寒行氣的患者還是很有療效的。
2甘對脾:甜味的食物是走肉的,同時,脾主肌肉四肢,故脾胃出了問題不宜吃甘甜食物,因為這樣的食物會讓脾增加代謝負擔,使脾更加疲勞。孩子如果特別喜歡吃糖,很可能說明他脾虛。然而,甜味食物具有滋養、強壯身體,緩和疼痛的作用,對於脾胃健康但有疲勞、胃痛等症狀的患者可以試一試。
3酸對肝:酸類的食物是走筋的,同時,肝主全身筋膜,故肝出了問題不宜吃酸類食物,因為酸具有收斂的作用,太收斂則肝氣就不能生發,病就會加重。然而,此類食物對於肝髒健康但多汗、尿頻、腹瀉、流涕不止等病症的患者卻有很好療效。
4鹹對骨:鹹類食物是走骨的,同時,腎主骨骼,故腎出了問題不宜吃鹹類食物,這樣才能把骨養好,把腎養好。然而,鹹味食物具有軟堅散結、滋陰潛降等作用,腎髒健康的人早晚喝一碗淡鹽湯,對與治療習慣性便秘有很好療效。
苦對心:苦味的東西是走血的,同時,心主血脈,故心髒出了問題不宜吃苦味食物,否則會增加心髒負擔,損傷心髒。然而,苦味食物可以清熱、瀉火,蓮子心能夠清心瀉火、安神,治療心火旺的失眠、煩躁之症有很好的療效。
意想不到的養生妙招——多咽口水
津液是體內各種正常水液的總稱,包括各組織器官的內在體液和分泌物,如胃液、腸液、唾液、關節液等,習慣上也包括代謝產物中的尿、汗、淚等;其以水分為主體,含有大量的營養物質,是構成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主要物質之一,因性質、分布和功能不同,分為津和液兩類。中醫將存在於氣血之中,散布於皮膚、肌肉、孔竅並滲入血脈,清而稀薄,流動性較大,具有濕潤作用的稱為津;將灌注於關節、髒腑、腦髓、孔竅等組織,稠而濃濁,流動性較小,具有滋養作用的稱為液。但由於津與液二者本質相同,均來源於飲食水穀,可相互影響、轉化,故往往並稱津液。
張仲景認為,要使身體不生病,就必須重視體內的津液,因為它對人體的生命活動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津液有固守機體、防禦病邪入侵的功能。津液是人體的陽明經的主要正氣,津液充足則陽明固,外邪無法侵入。張仲景在他的著述中多次提到了津液對人體的保護作用。比如,在談到太陽病轉入陽明的機理時,就重點強調津液發病與否的重要性:“太陽病若發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幹燥,因轉屬陽明。”其次,在病邪侵入人體後,津液能驅逐病邪,阻攔病邪的侵入勢頭。最後,津液可以修複由病邪造成的損傷,調和失衡的陰陽二氣,祛病益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