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4章 國學各派聖哲的養生之道(1 / 2)

國學中易、儒、道、佛等各大派的思想精髓,與中醫的哲學基礎和理論思想融會貫通,密切相連。各大學派中,很多代表人物,不僅是理論與思想的主導者、傳播者,更是中華古今的長壽典範。

老子長壽的秘密

老子,姓李名耳,楚國苦縣厲鄉曲仁裏人,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被尊為“中國哲學之父”。其著作《道德經》被道家奉為經典,為先秦道家的重要著作,其中蘊涵了不少養生觀點,對中國傳統醫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首先,老子認為,自然界是人類生命的源泉,人要維持生命活動,必須順乎自然,適應自然變化規律。這正也是“天人合一”思想的充分體現,相信老子能夠愈百歲之高齡,與其密不可分。

其次,老子主張,少私念,去貪心,知足常樂。他認為追逐名利,嗜欲無窮,是招災惹禍之源,傷身損壽之根。在今天這個競爭激烈的快節奏社會,我們一定要學會知足常樂,過多的貪念隻會影響情誌,損害健康。

最後,老子建議要“營魄合一”,“魂魄”有機地結合才能健體養生。旨在告訴人們,應當讓內心閑適的情緒良好地結合在一起,不要讓消極或肉體的疲憊破壞了有機的心靈係統,出現精、氣、神渙散。他還認為,柔和之氣是人體最富生機之氣,就像出生嬰兒,生機盎然、朝氣蓬勃,是有利於人體的真元之氣,被後世醫家稱為元氣,指導著養生理論,演化成以柔克剛、以靜製動的道家氣功基礎。

綜上所述,老子正是抱著“順乎自然、少私寡欲、營魄合一”的養生思想,讓一切都順其自然,始終保持一顆平常心,最終獲得令人羨慕不已的愈百歲高壽,今天仍然值得我們借鑒。

孔子不得誌仍享高壽的奧秘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人,儒家學派創始人,我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家、政治家和思想家。據記載,雖然孔子一生大部分時間不得誌,但他仍能高壽七十之多。其實,這與他的養生方法有很大的關係。

首先,孔子非常注重德行的修養和自我人格的完善。正如其所言:“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意思是說,君子的心胸平和寬廣,浩氣長存;小人卻經常處於患得患失、局促憂愁的心境狀態,難得心理平衡與安寧。

其次,孔子善於用音樂來調節情緒、抒發感情。他本人對音樂有很深的研究,親自編訂了《樂經》。在絕糧於陳地之際,他仍弦歌不絕,饑寒之中,也不憂愁,良好的心態與放鬆的精神對其養生大有益處。

再次,孔子十分注意健身活動。他不僅喜歡釣魚、射箭、騎馬,還特別喜歡登山和遊泳,暮春時節,他常與十幾個學生結伴去沂水遊泳,必盡興方罷,然後去舞雩台吹吹風,一路唱著山歌回家去。

最後,孔子對飲食也很講究,主張“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孔子一生生活儉樸,安貧樂道。他從不在鬧市的飯館吃酒食,在家中堅持食五穀雜糧和蔬菜,居住以簡樸、舒適為宜,反對鋪張浪費。正如我們前麵所講,平淡、儉樸是人生難得的幸福。

可見,孔子一生以德養壽,健身強體,以樂自娛,飲食有度,生活規律。這也正是他帶給我們的養生益壽之啟迪。

孟子帶你清心養生

孟子,名軻,字子輿,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享有“亞聖”之稱。其著作《孟子》,為儒家的重要代表作,不僅在哲學、文學上有重大影響,還蘊涵了其能得以八十高壽的“善養吾浩然之氣”養生大道。

首先,孟子清心寡欲,喜好平淡,懂得節製。他一生心態平和,在物欲、性欲等方麵盡可能地節製,平時吃飯一般隻是一小竹籃飯和一小壺湯,而且不為外界所誘惑。

其次,孟子認為養生最重要的是培養“氣”,應終生善養浩然之氣。他重視精神意誌與人體元氣盛衰,承認氣是人生命的根本。關於養氣的根本,他主張以精神意誌為主導,隻有神態安定、意誌堅強、行事光明正大、胸懷坦蕩無私的人才能使氣保養充盛;反之,就會虧損、虛耗其氣。正如他自喻為“大丈夫”,“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乃養浩然之氣的最好方法。

再次,孟子善於調養精神,一生樂觀豁達。雖然他有很高的才華和政治理想,但始終未得各國諸侯重用。不過,這並沒有影響他對待人生的樂觀態度,仍舊堅持“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如此的豁達為他的高壽打下了堅實的心性基礎。

此外,孟子還非常喜歡“田獵”,即狩獵時不捕幼獸、不采鳥卵、不破壞鳥巢、不殺有孕之獸、不傷未長成小獸。他在運動的同時,也保護了野生動物資源,這種維持生態平衡的思想今天依然值得我們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