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東西方的不謀而合:“慢”是國學養生的絕活(1 / 2)

忙碌的工作總也做不完,何不將生活節奏放慢。以健康自然為準則,將複雜之事簡單化,享受悠閑假日,讓疲憊的身心得到放鬆,才是一種更快樂、更積極的生活方式。就是因為現在的節奏太快,我們都感覺累了,所以才要學著放慢腳步,讓自己不至於太辛苦。這樣才能在工作和生活中找到平衡的支點。

火車提速,機場擴建,新線地鐵開通……這些我們身邊隨處可見的例子,無不向我們證明整個世界在加快運轉,生活像被卷入了機器一樣,高速運轉不得停息….

可是,你願意被這種節奏左右嗎?你願意接受這日複一日的疲憊和無奈嗎?

一天,我在公園裏遇到一群老人,他們悠閑地聊天散步,隨意地打太極拳,心無旁騖地唱京戲。天安門前車馬喧喧人潮如流,而他們卻在這個嗜雜的巨大城市中固執地保持了一塊淨土,靜下心來,享受生活的原汁原味。看到他們的那一刻,我頓時領悟了生活的內涵,把節奏慢下來,修身養性,享受生活的樂趣,才是我們應該做的。那個時刻,我突然想讓一切都慢下來……

“慢養生”就是一種告訴你如何達到這種境界的學問,這門學問從中國古代的春秋戰國時期就已出現,後經幾千年的繼承和發展,尤其是經過中醫理論的吸納融合,漸趨完備。有越的是近年來在工業革命的發源地——英美諸國,也對“慢生活”產生了濃厚興趣,倡導“慢餐”“慢社交”“慢情愛”。

東西方文化不同源流對“慢生活”不約而同的推崇,絕不是文化發展中偶然性的碰撞巧合,而是源於現代生活給人們帶來的沉重壓力。二者之間的殊途同歸,恰恰是針對現代社會不斷異化的生活模式對症下藥的結果。

人們對現代生活帶來的巨大壓力的逆反心理不是群體心理的一時牢騷,而是深刻社會問題的必然反應,是人們的普遍心態對社會發展變異的理性反饋。物極必反,社會發展的過於迅速,必然會導致社會群體讓生活“慢下來”的需求和呼籲。

最有標誌性意義的反對快節奏生活的運動事件,最早始於1986年的羅馬,是為了抗議在著名的西班牙廣場紀念碑的台階旁建立快餐店而引發的。相對於“快餐”,反對者們以“慢餐”命名自己的組織,提倡以慢腳步享受生活,慢慢品味食物的美味。此次運動不僅保護了廣場紀念碑,而且自身也成為慢生活運動的裏程碑事件,後來被稱為“慢食運動”,現今已逐漸流行為21世紀全世界關注的話題之一。在此次運動浪潮中,產生了一個全新的概念——“慢城市”,人口隻有1.5萬的意大利小城布拉成為這一運動的倡導先鋒,在那裏有更多的綠地供人們休閑娛樂,人們僅以每小時20千米的速度駕駛汽車。從那之後,受到布拉域的影響,不斷有更多的城市積極加入這一運動,到目前為止,意大利有32座以上的小城市,成功地推行了這一模式。甚至為了推廣這一運動,還設立了專門的慢食運動官方網站。

爾後,經過20多年的發展,“慢”的理念已經滲入到歐美社會的各個群體角落。出現了時間研究員、時間經理、抗緊張培訓班等聞所未聞的職業名詞。在美國,甚至出現了一個“放慢時間協會”,還在全球得到七百多個“盟友”的支持和呼應。他們的一項重要工作就是手拿秒表、觀察路人,如果發現有人不到半分鍾就走了50米以上,他們就會上前給予“勸導”。現在,這個協會已經在世界上42個國家擁有7.5萬名會員。

如今,“慢生活”的理念已經滲入到歐美社會的各個角落。哲學家和心髒病學家是倡導這一理念的最主要人群,時間研究員、時間經理、抗緊張培訓班等也不斷湧現,著名的安永管理谘詢公司建議職員不要在周末上網查郵件,日本豐田公司不允許員工把年假推遲到來年等。從中我們可以看出,放慢你的生活節奏,才是解決生活壓力的最好方法。不同人群的倡導,甚至公司的製度都對此表示了認可。這一切讓我們不得不相信,慢生活是追求生活幸福的重要途徑。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一樹一菩提,一葉一如來。

這句流傳千年的偈語,以一種智慧的方式,傳達給我們豐富的人生寓意。不僅社會、自然,即使是人的身體,都包含著複雜的內在係統,需要達到平衡和協調,才能健康發展。對於我們每個生命個體而言,通過養生達到心態和身體和諧,才能活得健康,活得愉快,活得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