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文化,從春秋戰國時代開始就枝繁葉茂,百家爭鳴,儒家道家法家不一而足。治理國家也許有爭議於仁義禮智進退有度的儒,或大殺大伐縱橫捭闔的法,保養身體,卻沒人不推崇淡泊明誌、寧靜致遠的道家。
莊子,戰國時傑出的哲學家。本名莊周,’壽終於83歲,堪稱古代的壽星。他終生不仕,一直過著貧困生活,甚至有時以編織草鞋為生。在當時生活、醫療衛生等條件那麼差的情況下,尚能活到如此高齡,簡直是奇跡。
莊子在他的《莊子·在宥》篇中有一個“黃帝求道”。的故事。
故事說的是,黃帝治理國家19年,天下太平,國泰民安。有一天,他聽說在崆峒山上修行的廣成子,通曉了宇宙大道,所以就前去求教長壽的秘訣。
廣成子對黃帝說:“你不要用眼看,不要用耳聽,守著自己的精神,心內保持著平靜,一定要清淨,不要勞動你的形體,不要動搖你的精神,這樣就可以長生。到了你眼睛什麼也看不見、耳朵什麼也聽不見、內心什麼也不知道的時候,你的精神就會呆在你的形體裏,你的形體就能長生。”
其實這裏廣成子傳授給黃帝長壽秘訣就兩個字:一是靜,一是清。其實這兩個字的核心就是心理修養。
心理修養著重於靜與動是相對立的,清與濁是相對立的。他認為:劫則會勞累,勞累了精就會外泄。精是形體的營養,精不駐留,形體就會腐敗,生命就不能維持.。‘濁則會混雜,混雜了神就不得安寧。神不得安寧就不能守舍。神是生命的靈魂,神不守舍,生命就會凋謝。為了不使精漏神遊,就要謹慎地對待內心,嚴密地封閉通道,不使內心煩躁,不受外物千擾。
很顯然,莊子的養生,主要講的是精神境界的修養:平心靜氣,排除雜念,使自己的精神免受外界事物的千擾,從而達到與天地萬物自然而然的變化協調一致。他認為,內心世界與外界達到了協調一致,人就可以免受外界事物的損害,人就可以享盡天年。
莊子主張“無為”,他認為“忘我,無欲”,是保持平靜心態的基礎,也是身心健康的基礎。隻有做到內心清靜,氣定神閑,無憂無慮,無欲無求,才能養護精神,保持身體健康無疾病。反之,如果一個人內心惶惶不可終日,可引起內分泌失調,即疾病的抵抗力和身體的免疫力下降,必然會百病叢生。
莊子的養生特別注意人的心性修養,認為二個人的心境如何,關係到人的精神麵貌和身體狀況。莊子告誡人們,要保持身體的健康,很重要的一點是保持心理的平衡。做到這一點,就可以心境平和、超然自在了。
如果一個人終日躁動不安,思想不能逸息,定會心力交瘁,百病叢生。莊子提倡,凡有誌於養生者,都應當磨煉自我控製的能力,要善於在紛亂的環境中保持自我放鬆,自我穩定,做到輕鬆自如。為此,他首創了以“頭空、心靜、身鬆”為要領的“靜坐功”。
除了清靜之外,莊子還提倡少私、寡欲、豁達。少私。莊子認為,“私”是萬惡之源,百病之根。莊子說:“平易恬淡則憂患不能入,邪氣不能襲,故其德全而神不虧。"